東北網3月7日電 題:趙劍榮,種木耳出名的婦代會主任
記者 杜麗華
『三八』節前夕,樺南縣孟家崗鎮群英村婦代會主任趙儉榮獲得『三八紅旗手標兵』的消息,在全村傳開了。同村的姐妹們都非常高興,她們三五成群來到趙儉榮家:『你成了名人,對咱村肯定有好處。』
樺南縣孟家崗鎮群英村,地處山區,過去農業一直是靠天吃飯,老百姓的日子在溫飽線上徘徊,始終緊巴巴的。大家搞點家庭副業也是小打小鬧,無非是『養牛為耕田,養雞為吃蛋,養豬為過年,吃菜靠田園』。
1993年,趙儉榮離開了村辦小學教師的崗位,一時間,今後做什麼,怎麼生活的問題,擺在了她的面前。乍得也不能就地趴下呀,她想。
經過慎重考慮,趙儉榮決定在種植業上找出路,開創一片新天地。此時,她正好又被選為村婦代會主任,趙劍榮的決心更大了。
1994年,趙儉榮帶著鄰居宋大姐到尚志去考察學習種植黑木耳技術。回來後,她們買來鋸末子、石膏、松木杆等原料,帶頭在自家庭院蓋起大棚,開始試種黑木耳。上天不負苦心人,木耳生產當年就收回了成本,而且還略有盈餘。
看到這種情況,同村的姐妹也都心活了。可有的人是丈夫不同意,怕賣不出去賠本;也有的說學不了這技術不敢乾;還有的苦於沒有資金乾不了。趙劍榮就挨家挨戶做工作。沒有技術她教技術,沒有資金她幫助籌集。
村裡有個貧困戶叫袁小雲,結婚後一直與公婆住在一間破草房裡。袁小雲性格比較內向,但勤勞能乾。趙劍榮了解到她也很想發展木耳生產,但因為家裡沒錢又沒種植技術,很犯愁。趙劍榮就幫她賒菌種,還手把手地教她技術,並借錢給她購買原料,如今她家已告別了破草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不善言辭的袁小雲見到趙劍榮總有說不完的話,不是諮詢技術問題,就是說些感謝的話。
發展的道路總是崎嶇不平的。1995年,趙劍榮發現她們種植的8808號黑木耳不僅產量低,而且抗病能力差,品質和市場價格相對也不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正在她愁眉不展之時,《農村報》刊登了哈爾濱微生物研究所有關種植食用菌的介紹。趙劍榮看到後,趕緊拉著宋起雲大姐到哈爾濱市,向專家請教。
來到哈爾濱微生物研究所大門前,倆人著急了,由於不知道該找誰,又沒有事先預約,門衛說什麼也不讓她們進去。趙劍榮想,怎麼也不能白來一趟啊,就堅持在大門外等。一直等到下班,她們在大門口見到了一位叫郭艷翠的教授。郭教授被她們的誠意和堅持所打動,就和她們站在大門外,無償地給她們解答問題,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
1996年,趙劍榮又從外地引進木耳大棚擺袋技術,這回成本有所下降,產量有所提高,但質量還是上不去。於是她又帶領大家搞技術革新,引進了豐產5號菌種,並根據黑木耳的生長習性反復研究,大膽嘗試無棚露天擺袋技術。別人怕失敗受損失,趙劍榮率先拿出自家的800袋進行實驗,一舉獲得成功,成本降低了45%,產量由每袋平均38克增加到51克,增產34%。木耳不僅色澤油黑,有光澤,而且耳厚有彈性,纖維適中,成為優質木耳,價格也由原來的每斤16—18元提高到22—27元。
現在,全村參加木耳生產的婦女有27人,產量達42萬袋,年獲利145萬元。同時在木耳的裝袋、采摘在大忙時節,全村90%的婦女及附近周邊村屯的婦女都到我村的木耳地裡打工,不僅增加了收入,也解決了剩餘勞力的轉移問題。僅木耳一項產業,全村戶均增收2142元,人均增收642元。
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改變木耳積壓和賣難問題,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趙劍榮被選舉為木耳協會首任會長。這是她連續六年被選為婦代會主任以來的又一官職。協會上掛公司,下聯農戶,把小農戶帶入了大市場,為木耳產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群英村木耳協會與尚志市紅豐食用菌集團簽定了生產4.5萬斤的購銷合同,以銷定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體系。協會實行『四統一』制度,即統一技術操作、統一質量標准、統一定單銷售、統一市場價格。在鞏固木耳產業的同時,趙劍榮和她的姐妹們又開始籌備發展元磨、猴頭等食用菌生產,使特種產業多元化,以增加市場競爭力。趙劍榮說:『希望不久的將來,許多人家的餐桌上都有我們群英村生產的木耳,我們還要給我們的黑木耳注冊商標,讓群營村黑木耳走出黑龍江,走向世界。這就是我一個普通婦代會主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