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7日電 『與現有的農業科技推廣的形式相比,哈爾濱國家農業科技園專家大院的建設,把農科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是對現有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完善和創新。』這是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張春敏博士對哈爾濱國家農業科技園調研後的評價。受科技部國家農業科技園管理辦公室的委托,張春敏博士專程到南崗區了解了試點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專家大院建設情況,考察了區內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與園區的技術依托單位、農技專家及農民進行了座談。
黑龍江哈爾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位於南崗區紅旗鄉,2001年9月經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全國首批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之一,也是目前黑龍江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建立以來,采取政府扶持、企業動作、科技依托、中介組織和農民參與的運行機制,聘請各學科專家51名,組成了專家大院,組裝配套、推廣、示范各種先進適用農業技術15項和120個名優特農產品品種。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32243萬元、利潤3499萬元,其中萬畝核心園區畝純效益是普通農作物的5倍以上。
張春敏認為,專家大院取得的顯著成效主要有兩項,一是通過科技研發與企業經營結合,解決了產業開發中的關鍵技術。配合綠色實業、龍寶兩個公司研發了田間環境調控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使1700畝特菜達到有機食品標准,全部出口日本、韓國;配合聯豐公司研發了紫花苜蓿一次播種保全苗和生長配套技術,使當年苜蓿鮮草畝產達到創紀錄的13噸;與菁菁公司合作,研發了延長特種玉米采收綜合調控技術,使玉米采收達到80天,解決了企業大面積種植帶來的難題;配合玉豐公司研發了米菇立體調控技術,實現了玉米和蘑菇間作雙豐收的目的;配合原野公司研發了五味子平原栽培技術。二是通過科技研發與生產示范相結合,建立了園區標准化高效模式。集成組裝的油豆角、胡蘿卜、油金土豆等特菜有機種植模式,平均畝純收入達到1630元;建立的特種玉米、草藥標准化種植示范模式,使草藥畝平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組裝的苜蓿種植生產技術,使每畝牧草過腹增值3700元;奶牛生殖、飼養技術配套模式,使奶牛平均單產5噸鮮奶,種養連鎖效益3960元;生豬飼養及防疫配套技術模式,使600噸無公害豬肉比一般售價高出20%。
園區成立以來,共計劃實施了20個大項目及140個子項目。張春敏對這種『以科技示范項目為載體、依托農業科技企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做法十分贊賞。他同時認為,大批專家活躍在企業和農戶中,進行科技普及並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使科技成果直接轉化成生產力。
張春敏認為,如何提高試點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特別是專家大院的科技服務能力,還受到資金政策等方面一些因素的制約。專家大院是園區建設中出現的新的技術服務體系,是跨部門、行業及多專業領域的松散機構,在管理方法和運行機制上尚需進一步摸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