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14日電 哈爾濱市城市調查隊的近期調查結果顯示:在省城的城市消費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增速超過25%,佔消費支出比重的10%,哈市的教育消費比重高居全國第2位。某調研報告中說,父母養大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萬元。那麼,哈市一個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到底要花多少錢?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近日,記者對哈市不同階層家庭進行了相關調查。
教育開銷觸目驚心
家住哈市道裡區的劉女士給記者算了筆賬,自家孩子喬喬現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五年級下學期。因為是跨區就讀,當初報名前劉女士交給學校2萬元的借讀費和贊助費;孩子一至五年級的學費書本費等合計1萬餘元;美術、英語、電子琴、游泳等各種課外補習班的合計費用在6萬元左右;交通、看護班等雜費在3萬餘元。五年共計12萬餘元。『這僅僅是有據可查的,還不包括各種不固定的費用,比如奔波於多個課外班之間的打車費、就餐費,以及孩子喜愛的課外書、學具、玩具等等不好估算的數字。所以,15萬能讀到小學畢業就已經不錯了。』
張建夫妻倆都是工薪族,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便按部就班地讀書,沒有擇校的經歷,現在已讀到高三。說起從出生到目前的教育支出,張建粗略算了一下表示,『大概得20萬。反正我們夫妻倆的絕大部分收入都花她身上了。』
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家長馬良說:『近幾年,家長投入孩子身上的素質教育費要比前些年多。鋼琴、舞蹈、英語、表演、游泳,博物館、科技館、冰雪大世界、旅游、采風,數不勝數。』
兒女上大學父母借債
劉暢,大三孩子的母親,丈夫為公務員。據劉暢介紹,孩子從小的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前些年也沒有這麼多的補課班,目前夫妻倆承擔得起孩子每年1.5萬左右的大學學費。
下崗在家的郭女士說:『孩子讀完高中已經讓家裡的經濟捉襟見肘。去年女兒又考上大學,對全家來說是悲喜交加,我們瞞著女兒向親屬借了5000元。孩子平常不在家,我和老伴兒就吃白菜土豆,我倆已經幾年沒買過新衣服了。』她由衷地感嘆:撫養孩子讓她感到心力交瘁。
在某醫院工作的袁女士談了自己的看法:『近10年,我們全家的月收入始終在二千元左右,孩子現在讀大三,為了供他讀書,我們夫妻倆一直省吃儉用,孩子也很少參加各種補課班,就學的也是一般的大學,並且我們仍住三十多平米的房子。』即便這樣,袁女士說,孩子教育仍是全家最大的開銷,截至目前,保守的估算仍達到20萬。
投資教育心甘情願
對於許多家長而言,教育不光是一種消費,更是對孩子未來的投資。據有關部門統計,81%的城市居民認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看法,60%的人表示為了孩子讀書,舉債也在所不惜。也許正是在這種『老百姓心甘情願投資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收費年年攀昇。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學費一下子漲過了2000元,1997年全面並軌後學費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費標准猛漲,普遍在1999年的基礎上提高了15%左右,學費漲過4000元。
學費猛漲,而相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則不大,拿農村為例,2004年,記者因報道『送貧困大學生上學』而到我省一些貧困縣去采訪。在走訪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家長介紹,在農村,不富裕家庭的數量很多,他們的孩子考上大學,父母往往四處借債,甚至借高利貸。他們對孩子上大學的態度是『賭』,孩子將來出息了,賺錢了,就值。否則,願賭服輸。
教育黑洞難以招架
『高價教育』昇溫,使得貧困生入學難問題更為突出。除了高昂的學費外,名目繁多的亂收費也令許多不堪重負的家長雪上加霜。如:擇專業費,我省某大學入學時交五千元即可換專業;實習費,某大學藝術系新生一入學就要交1萬元實習費,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基建費、運動場建設費等等。
據了解,一些教師在課外有償給學生補課,有些教師硬性規定學生上各種培訓班,有的學生一個月的補課費就達數百元。人均教材及參考書支出逐年上漲,成套的各種學習材料價格膨脹無邊,有的學生買學習材料一次就花上百元,還有一部分家庭承擔近萬元的『借讀』費,驚人的支出使家長很難招架。
黑龍江大學姜教授認為,造成教育收費過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問題,一是教育經費不足致使許多學校就會想方設法提高收費標准或巧立名目增加收費;二是教育消費『商機』被過分挖掘,一味為教育高消費創造條件,有的學校住宿賓館化,把大學變成了一種創收手段。
教育消費誰來埋單
在采訪中,哈市家長們表示,教育是消費,總得有人為教育消費埋單。目前教育不可能福利化,義務教育的學費由政府埋單。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消費根據居民收入承受能力,由受教育者自己選擇,應量力而為。
家庭的經濟付出與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並未呈顯著的正比關系。也就是說,並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越高,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就越有利。
黑龍江大學、哈師大等高校教育學院的有關專家指出,高經濟成本不是萬能的。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素質教育成本,纔是取得事半功倍的長遠效果。因此建議家長設法改善孩子撫育成本的結構,努力以較少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回報,這或許纔是理性的選擇。同時,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制度,以保障貧困學生與其他家庭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權利。
據了解,從今年起,有關部門將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並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這意味著中國貧困地區592個縣約1400萬農村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將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全免費教育。有人大代表說,這對中國的教育和社會發展來說,對於真正構建和諧社會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新聞鏈接:
西安教育消費逐年增加
西安市城調隊對1800戶城市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30%%的受教育子女曾有過在小學、初中或高中繳納『擇校費』的經歷,人均『擇校費』支出7620元。
據西安市城調隊統計,在中小學階段,一學期的教育支出至少千元;高等教育階段,一年在1萬元左右。另外,除了直接向學生投資的教育費用外,『贊助費』等各種名目的『擇校費』是城市居民家庭近年來一筆逐漸顯現的巨額教育開支,動輒上千、上萬,甚或數萬元。
有分析指出,在西安市城市居民家庭中,教育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並且增幅有逐年增大之勢。
上海人熱中教育消費
上海市城市調查隊對3000戶城市居民家庭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現,居民儲蓄的頭兩位原因是養老與教育消費。
培養一個大學生如今要投資多少?按照上海教育部門規定的標准,算一算這樣一筆學費賬:幼兒園3年學費1.4萬元,小學5年1.5萬元,中學7年3萬元,大學4年4.6萬元。19年培養一個大學生,家庭需支付教育費10.5萬元,這還不包括日常的其他生活消費。然而,願意花10萬元培養孩子大學畢業的家庭佔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