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8日電 林口縣五林鎮2001年被劃入火葬區,這裡的村民至今仍然習慣於規模盛大的葬禮。土葬的存在給當地不富裕的村民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今年年初,當地民政部門決定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在當地全面推行火葬。
葬禮排場不亞於婚禮
五林鎮位於牡丹江市與林口縣之間,在我省基本上杜絕了土葬的今天,這個鎮的一些農村仍然保持著土葬的風俗。
3月9日,在五林鎮孔街村,盡管那場葬禮剛剛結束不久,但村裡的人仍然願意繪聲繪色地向外來人談論葬禮的排場。
辦葬禮的人家姓趙,老頭名叫趙永生(化名),今年七十多歲,去世的是他的老伴。老趙家並不富裕,而且子女已經和老兩口分家,但老頭硬是向牡丹江的弟弟借錢辦了一個並不寒酸的葬禮。
趙永生的老伴死於陰歷的臘月二十七,從守靈的那一天起,趙家就成為了村子的中心。按照風俗,辦喪事的人家先要請一個『代東』,他的作用類似於婚禮中的司儀。請到『代東』後,主家的大小事就完全由他接管。
停屍過程中,二三十名親戚和朋友要過來為死者守靈,主家全面負責守靈人的吃喝玩。所謂玩在農村就是指賭錢。除了好吃好喝供應之外,主人家提供玩的方便,目的是讓守靈人保持清醒,不至於在守靈的過程中睡著。
守靈過程中,死者的子女每天要到附近的廟宇哭三遍,這叫『報廟』。『報廟』要僱一個『領廟』的,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三天後出殯的日子,不用通知,村民們齊集趙家。『隊伍綿延數百米,全村二百八十多戶,幾乎每家出一個人。』村民們回憶。棺材按照老規格紅漆涂面,噴繪彩頭,三十二個人一班輪流抬棺,紙碼、喪幡、吹鼓手都是必不可少的,從村子直到墳地送葬過程大約持續一個多小時。據估計,一場葬禮算下來,趙家花了上萬元。
政府與村民的貓鼠游戲
村民們告訴記者,五林鎮有的村子改革開放至今還沒有過火葬的先例。姚亮村村民回憶,去年全村死了三個老人全都是土葬。
五林鎮的土葬來歷由來已久。據介紹,這個鎮的村民大都來自於山東。以前人去世後,先在當地埋葬,過三四年,等死者的屍體腐爛乾淨之後,家屬再把死者的遺骨起出來,移到山東老家安葬。隨著時代的變遷,老人的遺骨不再被送回老家,土葬的方式卻被保留下來,在村莊周圍有了成片的墳丘。
透過車窗,在路邊、地頭、山坡上就能看到墳包和墓碑。墳地盡量找隱蔽處,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地方也以不佔用耕地為最基本的要求。老墳一般都建有墓碑,新墳就沒有這麼張揚,家屬建一個墳包,做個標志,只要祭奠時能找到就行。
林口縣民政局長董惠波認為,五林土葬盛行是村民的傳統舊觀念在作怪,『老人們死後要留全屍,使得村民對於火葬工作懷有抵觸的情緒,不但不配合,有的還公然對抗。』
其實,五林鎮早在2001年已被劃入火葬區,為了制止土葬,有關部門想了許多辦法,在各村設立眼線,但收效甚微。在五林鎮,舉報一個土葬的,還可以獲得金額不等的獎金。據董惠波介紹,獎金的多少要根據死者的身份而定,比如,一些領導乾部的家屬如果土葬被舉報,社會威懾力大,獎金會高一些,最少的也要三百元。
實際上,高額懸賞使土葬行為根本無法對主管部門保密,經常是人剛死不久,鎮民政助理和縣民政執法大隊的工作人員就會找上門來。眼線是誰,卻是村民永遠難以弄清的問題,對其身份只能通過一些跡象來推測。
只要交錢就可以土葬
問起土葬的原因,村民的說法卻是,有關部門的政策不合理,導致當地的土葬行為難以停止。
趙永生告訴記者,給死人辦葬禮就是給活人看,『破除迷信移風易俗這麼多年了,火葬的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村裡人互相之間都有個比較,別人家土葬,我們一家火葬面子上就過不去。』
據村民介紹,有關人員上門並不是為了制止土葬,相反卻是來收取土葬費。據說,在五林鎮的農村,交給民政部門三千元錢就可以土葬,如果找關系,收費可降至兩千元,不要收據就只有一千五百元。
趙永生的老伴去世後,他就向當地民政部門交了兩千元的土葬費。據介紹,他的兩千元錢交給了村乾部。村乾部說過兩天鎮民政工作人員就給他開票子。但直到記者采訪的那一天,他也沒有拿到收據。
在其他村民的手裡,記者看到了所謂的收據,票據上印有林口縣殯葬管理所的財務專用章。在孔街村和姚亮村有七八個村民存在類似情況。
一位馬橋村的村民告訴記者:『原以為花錢土葬是政策允許的,因為這麼多年就沒有人提過管過。多少年來,我們這裡除了城鎮裡的人死後火化外,其它各村屯大部分都土葬,原因是只要交錢就可以土葬,所有人都明白這個理。』據他說,縣民政局和各鄉鎮的民政辦在每個村都培養一個舉報者,當然是偷偷的,只要一死人,上邊就來人,而只要主動交錢就沒有被扒的。僅以馬橋村為例,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有多人死亡無一例火化,每戶都是交了兩千元錢,根本沒聽說『保證金』一詞,有的給收據,有的連白條子都不給。
土葬增加了農民負擔
『國家哪條法律規定,交錢就能土葬,不交錢就不能土葬,我沒錢,別人能土葬我也能土葬。』因起墳火化,村民與有關部門發生過多次衝突。
56歲的李樹有是姚亮村的村民,2001年7月,他們家的老人病故。『死的時候沒出事,直到棺材入土之後,鎮裡的人纔找上來。』據李樹有介紹,他當時想,人都埋下去了,既成事實就少交點吧。於是與對方講價,但對方態度堅決,雙方就價格的問題沒談攏僵持起來。
2002年,清明節的前一天,縣民政執法大隊突然來到墳營地起墳。李樹有聽到消息,全村五六十名村民堵在運屍車必經的路口,顯些釀成惡性傷人事件。最後,當地派出所出面平息了事態。
記者與當時的五林鎮民政助理蘭永勝對此事進行了核實。他告訴記者,當時的確發生過一起這樣的衝突,至於事件的起因,他當時沒參與所以說不清楚。
村民們說,應該承認國家的火葬政策合乎民心,土葬演化到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對死者表祭奠的儀式,而是變成一種沈重的負擔,我們也想早日擺脫這個負擔,但有關部門在執行政策時不能三心二意,明明應該全面禁止土葬,卻成了只要交費就可以土葬,與從前比反而是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長此以往,恐怕五林鎮的火葬政策永遠也推行不下去。
土葬風俗將被劃上句號
『過去確實存在保證金的問題,正因為這個辦法不妥,所以2004年過渡,2005年徹底解決,今年保證金全部停收,以前收取的保證金用於起屍火化,家屬自動起屍的多退少補。』3月9日,林口縣民政局局長董惠波明確表態。
他告訴記者,民政部門向村民收取的實際上是起屍保證金。『2001年前,林口縣有60%的地區屬於火化區,40%%的地區屬於非火化區,2001年後,林口縣完全變成了火化區,但老百姓的觀念轉變不過來,為了增加制裁的力度,當時的民政部門制定了這個政策。』這筆錢用於死者屍骨的起運和火化,村民們不明原因誤以為是土葬費。
制定這個政策的依據是,《黑龍江殯葬管理條例》規定火化區內死者的遺體,除規定的少數民族外,一律實行火葬,嚴禁土葬,不實行火化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責令其家屬改正,拒不改正,由民政部門強制執行,其費用由當事人承擔。董惠波說,這個政策實行一陣後就發覺不妥,於是決定2004年過渡,2005年起全面禁止土葬,並嚴禁收保證金。
董惠波說,目前,林口縣范圍內已不再對土葬收取保證金,並且原五林鎮的民政助理還因為收保證金的問題受到了處分。
董惠波說,林口縣五林鎮、五星鎮等地村民實行土葬由來已久,想改變這種殯葬習慣需要一個過程。過去,殯葬管理門的資金不足,出現了收取保證金的現象。從今年開始,縣裡已決定加大力度,對殯葬管理實行貸款支持。董惠波說,除了加大政策力度外,還在當地增加了運屍車,實行降低火化費用等便民措施,相信不久後土葬的風俗就會在當地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