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雞西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實現歷史性雙超
2005-03-22 08:56: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曉龍 魏傳良 王志強 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2日電 2004年,雞西市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實現歷史性雙超。隆冬時節走鄉串鎮,米倉、豆山、麥海隨處可見。記者在切身感受我省農業今昔兩重天的同時,對在全省頗具典型性的虎林、雞東兩地農業發展戰略進行了調研,心中的一個個問號隨之化解。

  規模化一試就靈

  虎林在全省最早確立綠色食品發展戰略,土地規模經營最早邁出實質性步伐。人均耕地15畝,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中來自種植業的達3277元,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糧食種植大戶超過300戶。2004年,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虎林市農委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規模化一試就靈,大批家庭農場應運而生並唱起了主角,農戶的橫向聯合從自願到自覺,使大機械的推廣、種植品種的統一和發展高質高效農業成為現實。2004年,虎頭鎮農業總收入1.0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中6453元來自種植業,光是康拜因就新增47臺。飛機場村的張守營,新包村內外耕地370畝,總收入15萬元。他的目標是,再花10幾萬元買一臺大膠輪,向規模經營進軍。黃泥河村有82戶農戶,由於規模經營到位,2004年全村新增大膠輪2臺,康拜因4臺,小四輪一次就開回20多臺。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80%的農戶收入突破10萬元。

  2004年,虎林綠色食品基地投入大幅度增加,優質糧食產業、農機標准化、良種三大工程實現歷史性跨越。農業貸款比上年增加1172萬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了21.2%。農機銷售總額達到5989萬元,比上年增長4倍。糧食作物優質品種率達到97%,特別是50個標准化農業典型建設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可以變成『饅頭』

  實行『一免兩補』後,虎林農業發生的一個可喜變化是,應用新技術成為農民自覺。如噴施葉面肥,原來靠政府『強拉硬拽』,效果可想而知。現在相當數量的農民相信,科技可以變成『饅頭』,靠得住吃得香。

  往年訂閱報刊,政府得發號召。記者走訪中了解到,2004年不等政府發話,虎頭鎮飛機場村村民主動訂閱《黑龍江農村報》及科技類報紙10多份。一個種糧大戶還專門購置了電腦,用於查詢農業權威信息。看電視,寶東鎮共樂村農民家家鎖定農業頻道。今年上頭來人搞『科普之冬』,大喇叭一喊,農民全到。

  虎林市種子管理站站長俞繼忠告訴記者,政府喊了多年的科技種田,2004年農民反響最熱烈。入秋時節,市農民聯合會組織種糧大戶到農業示范點觀摩,來者踴躍。『「一免兩補」是藥引子,它激活了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真正做到了科學技術為我所用。』

  『唐僧肉』來自調整

  雞蛋不能都放到一個籃子裡,股票投資規避風險的招法同樣適用於農業生產、農民增收。

  雞東縣七山二水半分田,發展農業劣勢明顯。各鄉鎮靠多種經營和結構調整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人均耕地不到6畝的東海鎮除了種植水稻、大豆等大路貨,經濟作物和養殖十分搶手。去年,該鎮種植白瓜子1萬畝,畝效益1100元。飼養黃牛1.1萬頭,豬年出欄4萬頭,羊年出欄8000只,禽年出欄20萬只,養殖業收入佔農業總收入的51%,農民人均收入達3200元。

  東海村有340戶,290戶養豬。近兩年生豬供不應求,僅此一項人均增收700元。年出欄千頭的大戶,收入高達30萬元。當地農民說得好:『單靠種地小康不了。兩條腿四條腿的好處,我們都認准了。』發展村五組有60戶村民,50多戶栽植滑菇。劉林志一家靠栽滑菇、木耳,年收入3萬元,加上種糧和白瓜子,年收入超過5萬元。他總結:『不調整哪來的「唐僧肉」?多管齊下,纔能年年有撈頭。』

  2004年,雞東縣農業生產『百花齊放』,蔬菜、烤煙、萬壽菊等種植業園區遍地開花,綠色養殖發展到3萬畝,名優特養殖達到20多個品種,建成規模型質量效益園區13個。截至9月末統計,全縣牛飼樣量9.96萬頭,豬飼養量29萬頭,羊飼養量97.4萬頭,各類養殖專業戶達1580戶。

  就連種地像撿錢的虎林,也大步邁出結構調整的步伐。

  2004年,虎林種植紅小豆、白瓜等高效經濟作物19.4萬畝,養魚水面4.24萬畝,大水面養河蟹2.67萬畝,食用菌總量140萬袋。畝均效益1000多元的烤煙被當地政府充分看好,2005年的種植目標是6000畝。大鵝養殖達到65萬只,2005的目標是突破150萬只,農民增收2250萬元。截至2004年6月末,黃牛飼養量達1.5萬頭,奶牛9800頭,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用當地領導的話說,就是『傳統種植大乾快上,優勢養殖緊緊跟進。農業多元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

  大了膽量鼓了腰包

  走訪調研期間,一些農民向記者感慨:『趕上這麼好的政策,我們還像從前一樣挪小腳、邁小步,那就對不起共產黨了。要致富,非大乾、實乾不可,機會不等人哪。』

  虎林市寶東鎮共樂村,2004年新增大型農機具9臺,全村300戶村民中,180戶外出包地8萬多畝,少的幾百畝,多的四五千畝。村支書一家4口集體『移民』到附近農場去了,聽鄰居說,今年怎麼也能掙個30來萬。

  買良種、包地、購買農機具成風。眼睛向前看,敢於掏腰包,賺大錢的欲望更強了。虎林農民歷來有到附近農場包地的習慣,但多年來僅僅局限於三四萬畝,2004年則達到創記錄的30.4萬畝。農民貸款達到1.1億元,比2003年增加1000多萬元。畝均生產資料投入比2003年增加15元,概算投入增加30%。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