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電 日前,一則消息在大慶農村引起關注:被稱為『農村最後一口大鍋飯』的『公家』草原,即將被全部承包到戶。同時,全市草原在今年『五一』後將全部禁牧。加之業已實施的退耕、捨飼等,一連串大刀闊斧的舉措,為的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目標———拯救草原。
拯救大慶草原,為未來的乳業大發展積攢後勁,成為擺在大慶人面前的挑戰性課題
1現狀:一半欣喜一半愁
大慶草原的現狀,令人堪懮。鹽鹼地遍布,沙化嚴重,油田佔用,使草原資源備顯珍貴。前些年,由於『重農輕牧』思想,大慶各地許多草原被開墾成耕地,使能放牧的草原日漸『萎縮』。現在僅有的1000餘萬畝草原,也由於過度放牧,牧草低矮稀疏,有害雜草叢生,近80%%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
大慶牧業的快速發展,又令人欣喜。『農轉牧』戰略實施三年,全市大牲畜存欄60萬頭,伊利等乳業龍頭相繼入駐。畜牧業產值已佔大慶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展現出勃勃生機。
喜懮之間,讓大慶有關部門痛下決心,頻出重拳。
2承包:告別最後一口大鍋飯
為了有效遏制草原的退化,從1996年開始,大慶就開始探索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誰承包、誰管理、誰使用、30年至50年不變,可以繼承轉讓』的政策,牧區群眾還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聯戶承包。
目前,全市承包到戶或聯戶承包的草原面積達434萬畝,還有600多萬畝草原沒有承包。預計到5月底,這600多萬畝草原將通過競價全部承包出去。大慶農民,將告別這最後一口『大鍋飯』。
據介紹,草原全部承包後,大慶將形成建、管、用和責、權、利相統一的草地牧業生產新機制,促使草原生態建設走出歷史形成的『破壞—建設—再破壞—再建設』的惡性循環,走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禁牧:風吹草低不見牛羊
『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不再是牧業興旺的寫照了。相反,草原不見牛羊,纔是新政策所倡導。進入新世紀的大慶牧業,在進行著與傳統牧業迥然不同的變革。
近年來,大慶市開展了以『草原禁牧、封區育草』為重點的草原綜合治理,紅崗區、龍鳳區、讓胡路區、薩爾圖區和開發區已全面實行禁牧,四縣和大同區也將繼續擴大禁牧試點面積。今年5月1日起,全市草場將全部禁牧,任何草原,包括個人承包草原,都不能違反禁牧規定。無人管理的草場、『三邊』(路邊、林邊、溝邊)地帶的草地也不能放牧。
據了解,對禁牧的草場,大慶將優先給予安排草原改良建設項目;相反,對擅自進入禁牧區放牧的養畜戶,第一次進行批評教育,第二次依法處罰,罰款額度為每次200元350元,並對放牧的牧畜強制『捨飼』。
禁牧的目的,就是讓草地休養生息,解除放牧對草地植被產生的壓力,恢復草原生態環境,提高草地生產力,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優質、充足的飼草。
4捨飼:喂養替代游牧
『草原禁牧』,就意味著要『牛羊捨飼』。大慶傳統的粗放型游牧方式,正逐漸被科學化的圈捨和場地喂養所替代。
如今在大慶,蓋得最多的,不是瓦房,而是牛捨。一排排、一片片的牛捨,住進了成群的牛羊。牛羊搬進屋裡住,草料送到嘴邊來,牛羊的生活,比起『農轉牧』以前,可是『奔小康』了。農牧民的日子,也朝著小康快步而來。
鄉親們經過對比發現,實施『捨飼』以來,牛羊不用出外采草覓食,所消耗的熱量少了,牛羊也變肥壯了。
5飼草:產業發展
禁牧了,承包了,捨飼了,拿什麼去填飽牛羊的胃口?當然是種草種青貯。為確保農民不再走上破壞生態環境的『回頭路』,大慶市積極引導發展飼料飼草業,把握住飼草業蘊含的無限商機。
農業大縣肇州縣及時擴大了飼料飼草種植,政府為農戶免費提供種子,一畝地補貼15至20元。他們還鼓勵農民種植苜蓿。據了解,紫花苜蓿可以代替豆餅,粗蛋白達16%,而且價格要比豆餅低,一年長兩茬。多建青貯窖也是高招。為了鼓勵農戶建永久性青貯窖,縣財政每立方米補貼15元。養牛大戶鄭學士建了7600立方米的青貯窖,縣裡給他補貼了10多萬元。
以前是草原變耕地,如今是耕地種飼草。不斷擴大的飼草種植面積,為大慶畜牧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口糧』,支橕著拯救草原的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