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監測站點少多頭管理 黑龍江氣象信息傳遞『短腿』
2005-03-23 09:02: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旭清 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3日電 黑龍江省氣象監測網點稀少,雨情監測站點密度明顯不足。而這些監測站又分別歸屬氣象、水文、農墾、森工等多個部門。受通訊條件和管理體制等原因的制約,這些氣象站點目前還無法實現信息共享。由此,不僅造成監測質量不高、資源浪費等問題,也使相關部門無法為全省防災減災決策服務提供更加充分的科學依據。

  多年來,由於氣象信息傳遞『短腿』而引發的災難並不少見。1998年夏季,嫩江上游突降暴雨,但由於當地水文站網點太少,水文部門無法准確測報出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中心的准確位置,致使下游的音河水庫沒能在洪水到來之前騰空庫容,突如其來的洪水使音河水庫發生了嚴重的險情。

  我省氣象、水文、農墾、森工等部門都有自己的雨情監測系統。由於各部門分別歸屬不同行業管理,目前對雨情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使用等都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各自采集的信息歸屬各部門自己所有。現在,只有部分森工、農墾、民航的近60個站實現了與氣象網絡連接。全省各系統中多要素氣象站和進行適時雨情資料上傳的雨量站點只有1232個,雨情監測站點平均密度約為每400平方公裡一個站點。和國內通常250公裡一個站點的密度相比,我省現有雨情監測站點密度明顯不足。在這些雨情監測站中,多要素氣象監測站的總數為217個,其中歸屬氣象系統的站點只有83個。據此推算,全省平均每5500平方公裡纔有一個多要素監測站,和國內中東部省市相比,排在最後一位。

  氣象站點稀少、監測空白區過大,給天氣監測、預報、災情收集帶來了突出問題。首要問題是使氣象部門缺乏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從而對局地暴雨、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難以做出准確的預報。而由於空白區大,各個市縣氣象站反映的雨情不足,也給准確分析旱澇等災害造成一定的困難。此外,現有氣象監測站的各自為政也人為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一方面造成雨情信息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由於各部門分別取得的雨情信息數量有限,也影響業務服務的質量。

  我省是農業、林業、畜牧業大省,乾旱、洪澇、冰雹和森林火災年年都有發生。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保障好糧食生產安全和森林草原等生態資源安全,都迫切需要在全省范圍建設雨情信息共享網絡。采訪中,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應建立一個行業間的雨情信息共享系統,從而使各行業都能全面掌握雨情實時信息,准確分析乾旱、洪澇情況,最大程度發揮雨情信息在我省經濟建設、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為地方政府防災抗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