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電 近兩年,老百姓普遍發現煤炭的價格漲了,再也買不到便宜煤了。這除了大背景下的煤炭價格上揚外,其中的奧妙還在於目前小煤窯越來越少,煤炭大都出自『名門』了,價格自然也高了些。
這幾年我省累計關閉各類小煤礦3526個,煤炭行業壓產2700萬噸,紡織行業壓錠24.2萬錠,關閉小水泥廠44戶,關停了4戶小鋼鐵廠,累計淘汰落後煉鋼、軋鋼、煉鐵能力205.5萬噸。這些企業的關閉為四大煤礦等大企業的發展騰出了市場空間,促進了煤炭、冶金、建材、紡織等行業的脫困和發展。
我省的煤炭、冶金、軍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前些年曾一度陷入困境。以煤炭工業為例,1998年四大國有煤礦下放我省管理時,累計虧損和潛虧58.7億元,拖欠職工工資、養老保險、醫藥費最高時超過15億元。幾年來,省裡通過調整班子、深化改革,綜合配套地運用了控制總量、債轉股、停息掛賬、關閉破產、國債支持安全技措及建設改造等各項扶持政策,2002年四大煤礦實現了補貼後整體不虧損,做到了運費、電費、工資當年『三不欠』。2003年在國家補貼後全部扭虧為盈,共實現利潤5792萬元,比上年增加5680萬元。
2004年,煤炭工業步入了產銷兩旺、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良性發展軌道,全省煤炭產量完成9368萬噸,增產1268萬噸,增長15.6%;規模以上煤炭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3.9億元,利潤3.8億元,分別增長45.6%和1.2倍;四大國有煤礦職工年收入突破1萬元,比上年增加2000多元。在煤炭工業快速增長的帶動下,七臺河、鶴崗、雞西、雙鴨山等四個煤炭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速度普遍高於20%,位居全省第1、2、4、5位。
受市場需求昇溫影響,2004年,我省規模以上冶金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4.3億元,同比增長49.9%,其中北鋼增長近2倍,雞鋼增長86%,西鋼增長40%;全行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6.1億元,比上年增加9.5億元。軍工企業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改革脫困政策支持下,2004年軍品工業增加值增長42.3%,補貼後實現利潤5093萬元,增盈4600多萬,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盈利水平最高的一年,整體上呈現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企業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從戰略上講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通過收購兼並、重組上市、關閉、破產等多種形式,我省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已經初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