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29日電 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鼓擂響時,哈爾濱市非公有制經濟戰線低成本擴張機會來了。借助國企技術、人纔優勢和銷售網絡實現自身騰飛的機會來了!在這有望實現國企民營雙贏的重大機遇面前,一場振興與改革的戰役拉開了———
借勢登高民企速壯筋骨
始建於1996年的黑龍江海外集團,是這輪大潮中的佼佼者。早在1998年,他們就在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中初試身手。當時有著40多年歷史的原哈爾濱樂器廠瀕臨破產,400多名在國企工作了大半生的職工生活沒了著落。集團經調研找出企業虧損『癥結』:經營不善,根源為單一的所有制形式和落後的機制。於是大膽注資400多萬元安置職工,兼並了這個企業。
2001年,受七臺河市寬松的招商環境和優惠的招商政策的吸引,海外集團再次出手,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兼並了七臺河三利化工廠和七臺河民用爆破器材專賣公司。
這兩家企業改制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化工廠年產量由兼並前的1800多噸猛增到6000多噸;累計上繳稅金由兼並前的2萬元增加到445萬元;產值、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人均勞動生產率等經濟技術指標增長近五倍;員工工資增加一至五倍;不但使原有130多人重新上崗,還多吸納就業人員60多人,一躍成為該市龍頭企業和納稅『10強』大戶。民用爆破器材經銷公司的銷售量、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增長了近四倍。
得知黑龍江海外集團成功兼並七臺河兩家同類企業消息後,2004年木蘭縣領導主動登門拜訪,希望他們能參與該縣瀕臨倒閉的化工廠的改革。幾經考察、磋商,3月初,海外集團以一次性出資500萬元受讓產權和投入500萬元啟動生產的條件再添新員,收購了這家企業。
6年間,3次出手連得4家國企,海外集團在低成本擴張的路上完成了漂亮的『三級跳』:企業資產擴大到4.5億元,從房地產開發起家到成長為集進出口貿易、化工生產、休閑度假於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現代企業集團。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及新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引導下,哈爾濱市共有53戶民營企業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組。注入資金8.4億元,盤活國有資產21.2億元,安置職工就業1.9萬人。對國企的收購兼並,令非國有經濟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當年實現增加值100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60%;40多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億元,26戶民營企業實繳稅金超千萬元。
分工協作區域特色躍變產業優勢
在國內能源需求趨緊的新形勢下,近年來,哈爾濱電站集團生產任務飽滿,發展前景廣闊。為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該集團決定把一些零部件配套任務委托給其他企業,自己集中力量主攻核心產品。針對這一變化,市裡及時為民營企業承接產品、項目搭建平臺。去年9月16日,市中小企業局與哈爾濱電站集團聯合召開了『哈爾濱電站設備項目及產品配套對接會』,50多戶民營企業參與了對接。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會後有6戶民營企業加入為哈電站集團加工配套的行列,當年配套額近億元。
哈飛、哈電、哈鍋、哈藥,面對坐落境內的這些國內行業龍頭,如何讓其帶動龍身起舞,一直是哈爾濱市改革國有企業、振興民營經濟的重大課題。『圍繞大廠辦小廠,專精特小廠連片發展』,『圍繞大區辦小區,依靠小區助推大區發展』,2004年,該市重點推廣了平房區和呼蘭區以點帶面,拉長民營企業參與大工業生產配套加工產業鏈條,促進區域模塊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
他們以汽車零部件、電站設備、醫藥食品等行業為重點,對全市82個縣鄉(鎮)各類園區進行整合,重點扶持了為『哈飛』汽車生產配套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園、為電站設備配套的『動力園區』和哈爾濱醫藥工業園區的建設;積極組織扶持民營企業為大工業搞好協作配套。此舉不但加速了園區發展,也帶大了一批民營配套企業。目前,該市已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園區為龍頭,電站設備、醫藥食品行業配套為重點的產業集群;有15個園區年營業收入達到億元以上,其中5個配套園區年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以上。2004年,全市為大工業配套的民營企業發展到383戶,實現產值30多億元。
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促改制合作
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要的是國有資產不流失;難的是國企、集體企業改制和民企發展的雙贏。2004年初,哈爾濱市成立了多個調研組深入到各區、縣市,圍繞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意向、國有資源存量、民營企業發展現狀、民間資本分布及投向、民營企業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存在的問題等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組織召開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情況通報會,及時向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發布國家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政策及國有企業生產要素狀況,並先後出臺《哈爾濱市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乾意見》、《哈爾濱市城鄉創業工程工作方案》等相關政策;建立民營企業與國企直接對話的『快車通道』;建立人纔信息儲備庫,定期組織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用人對接,為改革保駕護航。
降低購並成本,對重組改制後的新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為此,哈爾濱市在民企參與國企改造中,立足生存、著眼發展,采用靈活多樣的參與方式,『不重形式,但求實效』。總資產1.6億元的哈爾濱化纖廠,改制前總負債3.2億元,內欠職工工資及各種費用5600萬元,欠銀行貸款1.9億元。由於企業欠債多,幾年來,無企業來洽談兼並事宜。自國家出臺國企改革中實施打捆購買工商銀行不良貸款政策後,哈爾濱市積極落實政策、具體實施,很快就促成了哈爾濱白樺集團與化纖廠重組改制。哈爾濱市北亞物流有限公司通過申請訴訟保全的方式,以980萬元購買了哈爾濱標准件廠4500萬元的債權,也順利打開了購並的僵持局面。
背景新聞
進入2000年以來,哈爾濱市非公有制經濟以年均遞增16.2%的高速度發展著,特別是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0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7%,拉動經濟增長5.4個百分點,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6%;全市注冊資金超百萬元的私營企業已達5002戶,新增民營科技企業95戶,開發新產品245項,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0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