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農墾農機跨區作業 『場縣共建』做強『北大倉』
2005-03-30 14:28:3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3月30日電 黑龍江農墾系統的大型農機具跨區作業到鄰近農村,充分發揮大型機械的能力,大范圍提高了糧食單產。從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獲悉,在日前剛剛落幕的墾區與地方農機跨區作業對接會上,已落實今年670萬畝的作業量,全年力爭完成1000萬畝。

  此前,在北安市海星鎮興旺村聽種糧大戶任長林算了一筆賬:去年他家種了90畝大豆,一半僱農場的大農機深耕,一半用小四輪拖拉機耕種。秋後一算,大農機耕的地畝產高出15公斤。深耕一次管3年,畝產至少多40公斤,按每公斤2.4元算,每畝能增收96元。提供農機跨區作業,是黑龍江墾區3年前與地方開展『場縣共建』活動的內容之一。墾區的大農機數量多,農技水平高,龍頭企業強;地方的優勢是農業服務市場大,勞動力充足。為使墾區與地方取長補短,實現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增強『北大倉』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農墾系統和各地政府以行政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場縣共建』活動,收到顯著效果。北安市農機局長姜堯勤說,以往農民大多用小四輪拖拉機耕地,深度只能達到15厘米,有的地塊甚至十幾年沒深耕,土地嚴重板結,產量上不去。農墾大農機作業最大的好處是耕地深度達到35厘米,能打破小農機打不破的『犁底層』,使土壤『上下透氣』,大幅提高土壤有機率和保?效果。3年來,墾區累計為地方農機跨區作業1100多萬畝。農機跨區作業也使農墾職工從中受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北安分局建設農場第三作業區2組職工楊柏松和李華兩家共有一臺100馬力的『東方紅』拖拉機,去年外出跨區作業淨掙6萬元。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機局長李俊告訴我們,墾區職工通過農機跨區作業3年掙得1.6億元作業費。

  『場縣共建』的好處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也得到體現。墾區的九三油脂等龍頭企業在黑龍江許多縣市建立原料基地1850萬畝,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合同契約關系。去年,龍頭企業向農民合同訂糧536萬噸,把57個縣市的65萬農戶納入產業化體系。完達山乳業在全省27個縣市建立162座奶站,農民為完達山養殖奶牛10.6萬頭,每年提供鮮奶25萬噸。墾區龍頭企業的帶動使基地農戶增收17億元。每年農忙季節,全省各地向墾區提供勞務的人數超過25萬人。

  『場縣共建』促進了地方農業標准化水平的提高。墾區為地方提供模式化栽培與標准化服務,應用大豆行間覆膜、深松耙茬等技術,每年實施面積1000萬畝以上,促進農民種植大豆每畝增產30公斤,畝綜合效益提高近100元。幾年來,墾區還向地方提供良種6.5萬噸,覆蓋1200萬畝,僅增產部分就使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墾區還將60個科技示范園區、2700公裡長的科技示范帶全面向農民開放,有的農場還把示范田種到了農民的家門口。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