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1日電 『柴草亂堆放、糞便隨處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這就是農村;即使條件較好的地區,也是『抱著柴禾進小樓』、『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然而,如今在我省,以沼氣為紐帶的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正逐漸使農村的生產生活與面貌發生著全新的變化。
樺川縣中安村農民郭榮芳指著院裡的沼氣池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可是我家的「幸福池」!自打去年縣裡利用國債資金幫我們建起了沼氣池、節煤廚房、太陽能保溫豬捨、水衝廁所四位一體的生態家園,我們就徹底告別了祖輩們過慣的做飯煙熏火燎、乾活凍手凍腳的落後生活。如今一擰開關灶火就來,再也不用點柴禾拉風箱了。』
『不見炊煙起,只聞飯菜香』,這只是國債沼氣項目給我省農村帶來的變化之一,更令農民欣喜不已的是,它對發家致富的神奇作用。青岡縣東發村農民黃曉龍告訴記者,通過應用『三位一體』(太陽能保溫畜禽捨、沼氣池、廁所)農村能源生態致富模式,他家既用上了清潔方便的沼氣能源,減少了化肥、農藥投入,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可謂一舉三得。
據穆棱、望奎等縣提供的數據,利用沼液進行水稻和玉米浸種,單產可分別提高6%和10%。應用太陽能豬捨養豬技術,生豬冬季育肥的日增重由七兩上昇為1斤半,飼料消耗減少1/3,飼養周期明顯縮短,仔豬成活率和生豬出欄率顯著提高;農民使用30 60平方米面積的太陽能豬捨,一年純收入可達7000 18000元。
在農村開發利用沼氣能源,在我省已有多年歷史,但由於資金缺乏,這個既利民又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遏制環境惡化的生態工程卻始終沒有形成氣候。去年,國家在縮減國債資金總額300多億元的情況下,繼續安排10億元扶持農村沼氣建設,我省通過積極爭取,得到國家2641萬元國債資金的支持。省發改委、財政廳、農委、農業開發辦、科技廳等部門在預算內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擠出300多萬元資金用於扶持農村能源建設;各地也積極籌資出力,加緊建設。
去年,是我省農村能源建設取得新成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全省完成戶用沼氣建設任務1.8萬個,項目覆蓋40多個縣(市、區),建設總量之多、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創歷史新高。新建日光節能溫室97萬平方米、燃池2000多個,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年新建農村能源項目形成開發與節約能源56萬噸標煤能力,實現綜合效益9.7億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繼續增加農村「六小工程」的投資力度,擴大建設范圍,提高工程質量。』對這個利國利民的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更大的動作即將拉開。記者從省農委農村能源辦了解到,今年是我省農村能源建設有史以來任務最為集中、規模最大、總量最多的一年。全省要完成3.2萬戶的『一池三改』(即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建設任務,總投資達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