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4日電 近日,黑龍江省農科院專家分赴黑龍江省積溫帶,深入調研論證。據省專家分析,今年黑龍江省農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區等19個縣(市)土壤?情差,春旱形勢嚴峻;東部和北部地區有局部澇害,北部地區可能有倒春寒,夏季氣溫偏低,有發生特大乾旱的可能。為此專家提出今年農業科技備春耕建議。
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
各地在安排種植計劃時,必須將生態資源和區位比較優勢有機結合,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以增加種糧效益。
各地農民選擇農作物品種時,必須嚴格遵循產量是基礎、多抗是保證、質量是效益的原則,選擇適合當地並有市場優勢的各農作物主導優質品種種植,品種熟期要嚴格按照省品種區域布局規劃選擇,堅決杜絕越區種植。我省多年糧食生產實踐證明,優質品種不等於優質原糧。應大力推廣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密植、小麥保優節本、水稻缽苗擺栽和馬鈴薯大?深松等主推栽培技術,加強以農民為本的主體技術培訓及農業標准化等工作。
穩住水稻面積,擴大專用玉米面積,減少大豆面積,恢復優質強筋小麥面積,避免大豆生產生態災難發生
考慮到今年夏季遇到低溫冷害概率較大,省農科院專家建議我省穩住水稻面積,施肥上一定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和時期,確保水稻健壯生長。同時,加強稻田灌水管理,促進早熟,防止因受夏季低溫多雨易發的稻瘟病。
省農科院專家建議擴大高淀粉等專用玉米種植面積,重點推廣龍單25、26、30等品種。為加速我省畜牧業發展進程,建議在有青貯玉米飼料工廠化生產條件和畜牧業生產集中地區,適當擴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同時,根據各地生態條件的多樣性和畜牧業發展需求,大力推廣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豆科牧草和飼料的種植。
大豆是我省優勢農作物之一。多年重迎茬導致我省大豆主產區土壤養分和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照此發展下去,對我省大豆生產將是一場生態災難。建議在我省北部、東部豆麥產區適當減少大豆面積,擴大優質強筋小麥面積,恢復合理輪作體系,並將亞麻和馬鈴薯等作物納入大豆輪作體系之中。
大力推廣抗旱保?農業技術
專家建議,早整地、早活雪,減少水分散失,搶?播種,適時早播,一次播種保全苗。對沒有深翻基礎的地塊,要抓住返漿期進行頂漿打?,隨打?隨鎮壓,對有深翻基礎的地塊盡量不動土,采取大豆卡種、玉米?種等方法。
玉米、大豆地膜覆蓋栽培是一項抗旱、保?、高產的成功技術,各地應廣泛應用,特別是西部和松嫩平原北部地區乾旱嚴重,更應大力推廣。平衡施肥,提高抗旱能力很關鍵。增施磷肥、鉀肥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是抗低溫奪高產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在播種前進行土壤分析,根據作物需要及土壤肥力水平制定平衡施肥方案,確保糧食豐收。同時要工程補水,節約用水,確保全苗,各地特別是嚴重乾旱的西部地區要提早做好水源、農機具准備。
推廣標准化作業,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農業標准化體系,普及作業標准化知識,抓好種子和農機兩個載體。建議用農場的先進機械和管理手段改造農戶的作業方式,盡可能擴大農田標准化作業面積。
與此同時全面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應對各級領導進行戰略性和戰術性培訓,對農技推廣人員進行新技術和新成果培訓,對農戶進行需要性培訓。把培訓從課堂延伸到農戶、到田間地頭。建議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推廣部門緊密結合,統一安排,選派有學識有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帶科技項目、專利、良種、科研成果以及組裝配套集成的技術和教材,通過科技講座、科技大篷車、科技小分隊和科技服務團等形式,走村串戶,手把手、面對面、田對田,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