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日電 看著滿地羊群『撒歡兒』地搶食,密山市知一鎮的32戶農民咧開嘴樂了。這些全鎮『取得上名次』的特困戶,如今,腦瓜開竅,生產伸腰,日子登高。掂掂手裡的『扶貧合同』,他們打心眼裡感謝政府。
雖然不是扶貧開發重點村鎮,但密山市知一鎮裡的貧困戶也不少,扶貧工作年年搞。若說乾部以前扶貧不誠心也冤:捐款、送衣、張羅種子、找化肥,事兒沒少乾。只是年年扶貧年年貧。2003年,他們終於找到了新路———把扶貧『一把火』變成『四季歌』;調整結構,發展經濟,走『開發式』道路。
戰略敲定了,就雷打不動。首先選『頂尖兒老貧困』作為重點扶助對象,再確定脫貧項目,然後簽合同:一方是鎮政府,一方是被包扶戶的村組乾部。鎮政府把扶貧羊送到農戶,每家5只母絨山羊,扶貧羊生兒育女,要把當年自然增長的20%返還政府,用於投放『下一屆新當選』的貧困戶,合同羊有個『三長兩短』,由擔保方村組乾部負責。
經過報名、投票、公示,首批32戶扶助對象誕生。
於長林,種地種啥啥賠錢。前兩年,『盯緊』調整,種上大片烤煙,不會管理加遇上旱災,全部絕產。鎮裡給送來的絨山羊,好伺候,產仔快,兩年能生三茬。5只羊,10個月就壯大到10只;品種純,產絨多,梳下的絨,正好頂上飼料和人工費,生下的羊羔都是淨賺的。
『順壟溝找豆包』的王德亮,以前總『吃不飽』。鎮乾部『鼓搗』他養羊。送技術上門,請專家輔導。他的羊也真長臉,8個月變成11只,個個雪白滾圓,老王家的日子,這回真要見亮了。
兩年過去了,32戶家家羊群壯大日子抬頭,『合同羊』領著他們趟出了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