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7日電 按黑龍江省領導的要求,省經委日前組成專題調研組,先後到中央有關單位、部分沿海發達省份和省內一些地市及企業,就國際制造業轉移的現狀、趨勢和特點進行調研。黑龍江省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具有哪些現實基礎和發展困惑?在承接轉移中應當遵循怎樣的戰略重點和發展思路?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新一輪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浪潮已拍岸而來。在中央國家機關、沿海發達省份奔走的省經委的官員們,更加深刻地體味著這場浪潮的洶湧。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500強和三大經濟體都把我國作為其全球戰略的主戰場,經營重點已從貿易和技術轉讓變為建立生產基地,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品牌輸出,我國當之無愧地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東部沿海地區敏銳地感知到這一『經濟氣候』的變化及由此帶來的機遇,主動出擊,叩響外商的大門。相形之下,我省雖然傾盡所能,但仍存在較大差距。有專家預測,未來3至5年將是我省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的重要機遇期。一
我省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方面還僅限於『物理變化』,尚缺乏頗見成效的『化學反應』。
轉移大潮中,我們要跟沿海發達地區賽跑,而事實卻是:在國際跨國石化公司已向我國轉移和2008年前擬向我國轉移的165個重點項目中,75%以上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和京津地區。
承接產業轉移並非新生事物。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看,我省是國內最早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之一。『一五』時期22項重點工程、抗美援朝時期25個北遷企業,奠定了我省工業的基礎。但這些產業轉移項目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
盡管烙上了濃重的計劃經濟烙印,但改革開放還是衝破了計劃經濟的堅冰。市場成為最好的指揮棒。我省充分利用沿邊開放政策,不斷擴大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僅以裝備制造業為例。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生產,裝備制造企業同許多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並與美國GE、日本三菱、巴西航空、約翰·迪爾等聯合組建了4家合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了,傳統產業實現了優化昇級,我省裝備工業整體競爭力今非昔比。
數據顯示,在全省36類裝備產品中,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的有25類。70萬千瓦水電機組、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千噸級熱壁加氫反應器、微型汽車發動機、高精密軸承等產品的質量性能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他如乳制品、啤酒、輪胎、造紙、鋼鐵、水泥等,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對此,省經委有關人士分析認為,與沿海地區相比,我省的承接工作基本處在以引進技術、設備為主的階段,這樣的承接工作好像是一種『物理變化』,而缺乏涉及產權、能夠發揮大牽動作用的合資或獨資的大項目,也就是說,缺乏脫胎換骨的『化學反應』。這也是造成我省工業總量逐漸後移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容忽視的是,沿海發達地區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卻在跑步進行。在國際跨國石化公司已向我國轉移和2008年前擬向我國轉移的165個重點項目中,75%%以上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和京津地區。為了鞏固和擴大現有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上海、廣東、浙江、山東、遼寧等省市相繼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欲將國際制造業轉移這塊『大蛋糕』攬入囊中。
親手觸摸了發達地區的發展脈搏,省經委技術改造處處長魏文征說,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越多,內心越昇發起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心態。走在振興路上的黑龍江,絕不能站在這一輪產業轉移的邊緣嘆息。二
我省要成為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戰略高地』,而不是『孤峰』。未來3到5年是重要機遇期。
轉移大潮中,我省具有四個優勢:東北亞區位優勢;資源和重化工產業基礎優勢;易於形成大的產業集聚的優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優勢。但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方面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制約因素。
目前專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歐美制造業大規模輸出將主要集中在最近三五年,其後將是現代服務業轉移的高峰期。
對照市場位置、人力資源、政府態度、基礎設施、技術支持、物料供應等跨國公司在選擇投資地點時著重考慮的6個因素,省經委綜合處處長邵春和認為,我省在承接新一輪制造業轉移中具有4個比較優勢。
資源和重化工產業基礎優勢。自然資源富集,能源供應充足,工業用地寬裕,勞動力素質高且成本較低,重化工業體系比較完備,我省這些優勢如果能夠與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品牌及管理優勢實現有機結合,將會在承接國際制造業高端轉移中有所作為,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巨大的產業強勢。
易於形成大的產業集聚的優勢。從東北地區看,汽車、重型裝備、石油化工和冶金工業初步形成了省際間產業鏈;從省內六大基地建設看,中心城市的產業主導作用和其它地方對中心城市的經濟依附性越來越強,已經具備了國際產業轉移所需要的群集條件。
東北亞區位優勢。隨著振興東北戰略實施和《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的簽署,東北地區已成為外資關注的熱點,日、韓、俄等國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和港澳臺地區都對東北表現出了比較濃厚的興趣。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優勢。隨著一些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和深入實施,將有力地緩解長期積累形成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釋放經濟增長的活力和潛力,增強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我省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方面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制約因素。比如,具備承接條件的承接主體多為中直和國有企業,主動性、緊迫性和自主性不夠;產業整體素質不高,配套體系不完善;地處高寒區和北部邊疆,現代物流業不發達,生產和交易成本偏高;技術改造投入不足,技術消化和創新能力不強等。三
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不是簡單地穿上一件『國際』的外衣,而是產業結構的一場革命。
我省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戰略重點和發展思路———重點發展能夠做大做強的核心板塊。努力使我省優勢企業的產品經營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鏈,優勢產業的發展融入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我省加快發展創造了條件,而新一輪國際制造業轉移則為加快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契機。因此,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不是簡單地穿上一件『國際』的外衣,而是傳統產業優化昇級的客觀需要,是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國際制造業轉移激活了人們的神經,也驅動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腳步。
省經委的相關人士群策群力,探討中,我省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戰略重點和發展思路日漸清晰———重點發展能夠做大做強的核心板塊。努力使我省優勢企業的產品經營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鏈,優勢產業的發展融入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未來5年,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將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最瑰麗的景觀之一。
一步一個腳印走路。2005 2006年,重點組織已具備承接能力的企業選准承接方向和目標,努力提高其他具有潛力企業的承接能力,簽訂一批合資合作項目;2007 2010年,全力做好承接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承接主體和承接內容的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動和組織現實基礎良好、發展潛力巨大的企業主動出擊,分3個層次做好承接工作:對本國已沒有生產型企業的跨國公司,重點承接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品牌和售後服務產業,提高成套能力;對其他國外同行業知名企業,重點承接先進制造能力和管理方式,推動外方設立合資獨資企業,佔據國內領先地位,擴大市場份額;對國內東部地區需要向外轉移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能源約束型產業,按照國家產業准入標准,搞好梯次承接,擴大就業。
在承接轉移對象的選擇上,多路出擊、梯次推進。國際上以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為主攻目標,國內以港澳臺及沿海發達地區為重點。在產業鏈承接途徑上,先承接關鍵部件和中間產品,逐步承接整機和終端產品;先承接制造業轉移,建立生產基地,逐步承接與之相關聯的服務業,建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和投資公司。
省經委主任陳長湧說,如果此舉成功,我省制造業將更加魅力四射。因為除了硬件設施,整個行業和人的心態將變得更開放,更有國際視野。經過系統整合的黑龍江制造業,將登上一個新的發展巔峰。相關鏈接
過去20年,國際制造業向我國轉移主要集中在輕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已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來我國投資。新一輪產業轉移具有項目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出口產品多、投資領域寬和投資方式多樣等特點。產業轉移的主體主要是跨國公司及與之相關聯的供應商,生產外包成為主流模式;轉移次序為傳統的逐級梯度轉移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加上跨級梯度轉移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相互轉移等多級模式平行推進;轉移的重點是較為復雜的成熟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工序及非核心技術的零部件與配套產品,呈現出明顯的重化工特征;轉移的內容出現了產業鏈整體搬遷趨勢,即從原來單一的生產性投資發展到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為生產配套的采購中心,逐步由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