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東北振興農業先行 黑土地挑起『天下糧倉』
2005-04-12 17:51:4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任鵬飛 孫英威 儲葉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北京4月12日電 題:東北振興農業先行黑土地挑起『天下糧倉』

  合肥市的吳祥先生每逢家裡買米,首先想到的就是東北大米,因為全家人都愛吃東北大米。如今,在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南方省市,東北大米大行其道。『一日食三餐,一餐出東北』。據統計,東北三省年生產的商品糧已佔全國三分之一,東北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與為國家提供了木材、石油、機械裝備一樣,東北農業同樣關系國家命脈。在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國家將東北農業與工業一同作為重中之重加以大力扶持。在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支持下,東北農業在2004年獲得了空前的成就。與振興『工業基地』一樣,『天下糧倉』也正在同寫輝煌。

  政策支持開闢農業發展新路

  『政策好,糧價高,人努力,天幫忙』,東北地區的乾部群眾總愛用這樣一句話概括去年的農業生產形勢。2004年,在一系列惠農政策推動下,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碩果累累,三省全年糧食總產量突破7200萬噸,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4%。

  2004年,國家率先在黑龍江、吉林兩省實行全面免征農業稅政策,擴大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補貼范圍和規模。中央財政對東北三省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糧食、良種等直接補貼達53.1億元。加之去年9月玉米期貨在大連鳴鑼上市,又為東北農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為充分釋放糧食生產潛能,去年東北三省又各自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生產的措施,助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黑龍江省級財政拿出5000萬元資金,在糧食主產區組建50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吉林省安排2500萬元資金用於農業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遼寧省計劃從2004年到2007年,拿出2.88億元專項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以推動這一『軟肋』的快速發展。

  一系列扶持政策重新點燃了廣大農民糧食生產的熱情。耕作在黑土地上的千萬東北農民,迎來了一個久違的豐產增收之年。據統計,三省全年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15.3%,糧食產量和肉類產量的增幅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三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3000元,增長16.7%,增幅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肖興志教授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這是由工農業之間所固有的內在關聯性所決定的。把提供全國三分之一商品糧的東北地區率先建成現代化農業基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

  長期以來,東北地區偏重型的工業結構、初級型的農業結構,以及工農、城鄉之間的『雙二元』結構,造成了工農業關聯度的降低和互動機制的缺失。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三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在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產業化上大做文章。

  在遼寧省遼中縣佑戶陀村,不足500米長的中心街道兩旁聚集著近50家大米加工企業,使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米加工中心。一斤普通水稻價格0.8元,經過碾米、拋光兩道工序也僅為1元左右,但在這裡經過吸石去糠、重力分離、色選等13道工序加工後,優質小包裝精品米在城市超市的貨架上每斤價格都超過2元。

  順暢的銷售和豐厚的利潤,也使企業願意對農民『返利』。沈陽市第一糧庫與沈陽市新城子區黃家鄉簽訂了2萬噸水稻訂單。去年年底由於水稻價格上漲,這家糧庫以每斤0.99元的價格收購水稻,使當地農民獲得了很大收益。目前東北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的利益連接更加緊密,農民和企業攜手迎接市場挑戰已成為東北農業的新趨勢。

  目前,一些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在東北形成了氣候,一股東北農業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熱潮正在興起。長春大成集團目前年加工玉米的能力已經達到200萬噸,位居世界第四,帶動種植基地上百萬畝。在大連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連韓偉集團已經成為年飼養蛋雞超過300萬只、年產鮮蛋超過6000萬公斤的國內最大蛋雞生產龍頭企業。4萬多戶大連農民在韓偉集團的帶動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蓄水養魚』提高農業綜合產能

  為使農民在增產之後實現增收,東北三省各級政府部門未雨綢繆,應用市場手段多渠道幫助農民銷糧。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是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已經成了東北地區各級政府的共識。

  在糧食主產區哈爾濱市,糧食部門通過與農民簽訂單、開展產銷對接等方式,去年共幫助農民銷出糧食32億公斤,使哈爾濱市的商品糧全都找到了買家。過去含淚壓價賣糧的農民,如今則是坐在家中待價而售。

  黑龍江省糧食局副局長金輝告訴記者,2004年東北三省與南方一些省市密切糧食產銷區合作,通過搞活糧食市場流通、促進糧食銷售,拓寬農民銷糧渠道,保證糧農種植效益的如期兌現,保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保證主銷區糧食市場供應,進一步促進了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

  為加快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的優質糧生產基地,東北三省去年還啟動了優質糧產業工程。通過加強良種繁育和標准糧田、農機裝備、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建設,促進和帶動整個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加大對抗旱水源工程和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一系列『蓄水養魚』之舉,有效地保護和提高了黑土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面對糧食取得的大豐收和銷路的暢通,東北三省的乾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吉林省副省長楊慶纔分析說,鞏固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地位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不僅要靠國家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更要統籌整合各種力量和資源,建立市場開發的服務引導機制、強化支橕的科技創新機制和產銷銜接的合作互補機制,只有這樣纔能逐步構築起有利於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