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汗灑荒嶺泛綠陰——龍江縣荒山造林紀實
2005-04-18 13:16: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鐵勝 胡國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8日電 題:汗灑荒嶺泛綠陰——龍江縣荒山造林紀實

  山川逶迤的龍江縣,境內有低山、川地、丘陵、平原、窪地5種地形,還是嫩江沙地西界的風口處,常年乾旱少雨。受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惡劣條件的影響,植樹造林的難度相當之大。但是,飽受風沙與乾旱肆虐的龍江縣人,在出色地完成農田防護林,水土流失治理和嫩江沙地治理之後,不失時機地轉入大規模荒山造林的攻堅戰之中。在近5年的時間裡,綠化荒山41.7萬畝。算上農田防護林,退耕還林及其他造林,達100萬畝。使全縣有林面積達到124萬畝,森林覆被率達到14.2%。

  自1995年以來,龍江縣連續9年被省、市政府評為造林綠化先進縣;2001年榮獲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前三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縣委書記馬佔江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獎章,2004年又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獎。

  針對全縣地形地貌的特點,縣委、縣政府確定了荒山造林『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區施治』的原則,在工程建設中,又充分發揮了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西部低山區,魯河鄉按山系、按流域,創造出梁、?、溝、壑、川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魯河模式』。在施工過程中,針對石質山的特點,采取整地或聯村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會戰的辦法,實行規模治理。整地再用常規的鐵鍬、鐵鏟不行了,人們就拿起鐵?,掄起大錘,操起大鎬,『叩石墾壤』;樹坑中摳出的碎石不能回填了,人們就到山下去背土;水車上不了山,人們就用肩擔、手提、背水上山。山上山下,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匯成當代新愚公的交響樂章。

  『魯河模式』目前已推廣到全縣6個鄉鎮16處治理區,在2004年7月初召開的全省春季造林總結現場會上,『魯河模式』被省領導認定是創造性的壯舉,『綠色生態建設的大手筆,防沙治沙工作的好榜樣』,並被贊譽為『龍江精神』。

  在東南部風蝕沙化區,杏山鄉六合村,又創造出山、水、林、田、草、路、村、井、電、畜『整體規劃,綜合治理』的六合生態園區模式。目前,已推廣到全縣5個鄉鎮12處治理區。『六合模式』被省市領導評價為『全省西部生態建設的樣板』。

  為適應抗旱造林,經過龍江縣人多年的探索,培育出適合本地生長的樟子松、檸條、榆樹、山杏等耐寒抗旱樹種,作為全縣荒山造林的當家品種。並采用推廣『容器育苗』這一抗旱造林的根本措施,每年容器育苗超千萬株。同時,根據嚴重乾旱的實際,改『春季一季』造林為『四季造林』。實行『春季搶農時造林;夏季雨季造林;秋季查補造林;冬季移坨造林』。並采取措施確保造林質量,使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分別達到90%與85%以上。

  科技之花結出有推廣價值之果。該縣錯海林場研究的『低山區機械化造林綜合技術』,不僅獲得省部科技發明獎,並在東北三省與內蒙古地區推廣,而且還被國家選送到莫斯科國際林業博覽會上展出交流。部省聯營的錯海林木良種基地的『中國東北平原區農區重要針葉樹種良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樟子松種源推廣應用』獲部級二等獎。海洋林場發明的『U-50深松掘根機』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目前,全縣645座荒山,已綠化478座,荒山綠化率已達82.3%。昔日的光山禿嶺與碎石漫崗,如今已變成青山如黛,鮮活而充滿生機。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