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1日電 題:『留守少年』的缺失之痛
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經商,未諳世事的他們,成了『留守一族』;終日在殘缺的溫暖中守望,缺少關愛的他們,成了『新型孤兒』……
『我的父母親總在春天開始的時候離開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這樣我就能一直和他們在一起。』這是一名留守兒童的作文內容,孩子對父母關愛的渴求力透紙背。而除了思念之外,由於撫養孩子的親屬缺乏監護和管束,從而造成一些孩子心理和生理出現偏差,有的遭到了不良侵害飲恨終身,有的則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令父母悔恨不已……
近日,記者從哈爾濱市檢察機關了解到,近一段時期發生在留守孩子身上的傷害案頻頻出現,而一些留守孩子實施犯罪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如何關心和教育『留守少年』,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遭摧殘半年無人知,12歲女孩做媽媽
這是一起令警方震驚和心痛的案件。今年2月19日,在哈市某小學讀4年級的女孩小茹突感劇烈腹痛、並開始嘔吐,年過六旬的奶奶立即將孩子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驚異地發現,這個尚未滿13周歲的女孩竟然已經有了一個多月的身孕!又驚又氣的奶奶立即向派出所報案,並通知了在北京長期打工的兒子兒媳。根據小女孩的指認,警方很快將犯罪嫌疑人、42歲的無業人員張成抓獲。
案件發生後,人們除了對張成表示極大的憤慨,更多地開始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小茹為什麼沒有得到應有的呵護?小茹的悲劇到底是誰之錯?據張成交代,從2004年7月起,作為鄰居的他多次利用給錢上網的方式誘奸小茹,第一次得手後他曾擔心過好長時間,但發現小茹的奶奶並未覺察,加之他深知小茹的父母一直在北京打工,過年都沒回來,於是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而小茹的奶奶在案發後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年紀太大了,除了照顧孫女吃住外,別的無能為力。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失職,最終讓色狼屢次得手……
打工父母春節未歸,孤獨女兒患上抑郁癥
今年13歲的小文,是哈市太平區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然而,新學期開學時,她卻不得不暫時告別心愛的校園,在哈市第一專科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2004年1月,因生計所迫,小文父母不得不將她托付給遠房親戚,一同到廣州打工。送走了父母,小文的情緒變得異常低落。突然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屋檐下,一向被父母寵愛的小文表現出了種種不適。她與親戚家的小姐姐經常發生矛盾,而每次爭吵過後,她都越發地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給父母寫的信中,她曾這樣寫道:『爸爸媽媽,你們回來吧,賺錢難道真的那麼重要嗎?我並不在乎你們能給我買多少漂亮衣服,我只想和你們在一起!』然而,打工艱難的父母給予女兒的只能是勸慰。
轉眼間,春節就要到了,外出打工的紛紛准備回家過年,小文也渴盼父母盡快回家。她每天都盼著春節早一天到來。然而過年的前一天,爸爸突然打來電話說票難買,春節有可能回不了家。那一夜,小文哭了整整一宿。在一個沒有父母陪伴的春節,她感到異常痛苦和孤獨。『爸爸媽媽一定不要我了,他們不會回來了!』她開始近乎機械地向親戚重復這樣的話。隨著心理負擔的加重,小文開始變得沈默寡言,寒假作業一筆未動。到了後來,她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時而目光呆滯地望著天花板,時而蒙著大被沈沈地睡……看到小文異常的表現,親戚感到非常不妙,於是領她到醫院檢查,孰料,結果小文竟然患上了抑郁癥。
據了解,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後都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越是突出,越是和父母關系密切、感情交流豐富的孩子越是明顯。並且,小學生比中學生嚴重,女生比男生更嚴重,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情緒問題、交往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父母國外打工3年,14歲兒子成搶劫犯
14歲的小雷家住阿城市,父母長年在韓國打工,年幼的他跟隨著姥姥、姥爺一起生活。也許是為了彌補缺失的親情,小雷的父母從來不吝嗇給他錢花,使小雷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並沾染了打架斗毆的不良習氣。一次,曾因小事把一名同學臉部砍傷,至於原因則是對方在衝突中說了他一句『有娘生沒娘教』。
姥姥、姥爺對他的管教並不奏效,到了後來小雷甚至威脅他們:『我有爸媽,用不著你們管,再管我就離家出走!』一想到女兒女婿在國外拼死拼活地掙錢,兩位老人多次在電話中想告之一切卻欲言又止,在長達3年的時間裡,他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懮,對小雷的變化只字不提。
老人的態度無疑縱容和助長了小雷的畸形心態,自從迷戀上網後,小雷就在某網吧裡長期包了一個單間……錢不夠上網了,他便起了搶劫的念頭。今年3月12日晚6點,小雷伙同另外兩個男孩搶了一個過路女孩的小靈通,隨後,3人又來到某銀行門前想砸開自動取款機直接弄錢,但很快被警方抓獲。錢雖未取出,但價值30多萬元的自動取款機被他們砸得面目全非……審訊中,警方發現另外兩個孩子同樣只有14歲,並且他們的父母也長期在外打工,一人寄宿在姑姑家裡,另一個則與爺爺奶奶生活。
監護『留守少年』———家長、學校、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父母在外工作掙錢,多數是為了孩子,可如果因此而毀了孩子,真是得不償失!』這是許多家長和老師發出的感慨!
據了解,近日,哈爾濱市婦聯曾對『留守少年』的教育問題進行了一個專項調研。『留守兒童』主要有兩類,一是農民工子女,他們的父母在國內打工;二是父母在國外打工,出去短則四五年,長則一二十年,把孩子寄養在學校或親屬家裡。如:哈市賓縣某中學有85名學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的。阿城市某中學是一所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的完全學校,全校1100名學生中有40%的學生家長雙方都去了韓國打工。從年齡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處在7~14歲的青少年階段。遺憾的是,『留守孩子』在學校期間,由於集體生活的溫暖會讓他們暫時忘卻一些煩惱,可一旦回到家裡,那種特有的孤獨感就油然而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而負責照顧孩子的老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半文盲,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這導致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一方面,一些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郁,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兒童容易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為此,父母、學校、社會都有責任來關愛留守兒童,比如孩子的父母可以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流。關愛非常重要,但前提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時,鼓勵退休教師創辦『留守兒童』托管中心,成為留守孩子的『代理家長』,使他們離父母不離溫暖。讓『留守兒童』不再成為父母事業的犧牲品,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這些問題,我們沒有理由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