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6日電 近日,記者在哈爾濱市道裡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采訪聽到一些工作人員嘆息,來自哈爾濱近郊的農民工不願離鄉離土,吃苦外鄉他們不接受,以至於政府頗費心力構建的就業『綠色通道』,卻沒有得到打工農民的積極響應。
該局在北京、大連建立了就業工作站後,今年又在深圳成立了勞務輸出聯合辦公機構,並已經連續組織兩批農民工赴深圳知名企業工作。然而,有不少農民仍無法鼓起外出就業的勇氣。不久前哈爾濱道裡區組織的赴熊貓電子、恩斯邁電子企業工作的農民工中,少數來自哈爾濱,多數人來自伊春、蘭西等地。
據負責哈爾濱道裡區勞務輸出工作的劉國強介紹,兩年來幾個大型勞務輸出計劃均因無人問津而夭折。今年初,他們與深圳市春龍人纔流動介紹所合作開展勞務輸出,主要招聘哈市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勞動力,赴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中山、珠海、番禹等地區從事技術員、技術工人、操作工人等工作,條件不錯,但應征者寥寥。由於本埠招不上來,他們只好向伊春、蘭西和哈爾濱市周邊市縣發出邀請。
采訪求職者,記者發現他們也有苦衷。許多人強調生活習慣、居住條件不適應,擔心勞動時間長、後期服務跟不上、勞動保險不托底等問題。他們中有人在南方乾了一段就跑了回來。
有關專家指出,教育引導農民工改變戀土戀家的傳統觀念,幫助他們跨過低技能這道坎,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任務。政府要在主動營造積極外出就業的社會和環境氛圍上下功夫。每年哈爾濱進城的農民工有65.3萬人,他們能再邁出一步,不老守哈埠這塊不大的就業空間,創業的天地會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