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8日電 1.3萬畝耕地,32個人負責統種統收。村裡的中小學生上學都免費,全村用水免費。這些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事兒就發生在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
4月中旬,記者懷著好奇心,來到新興村一探究竟。
走進新興村,與別處熱鬧的備春耕景象不同,這裡顯得很安靜,許多農戶家的大門都上著鎖。村民們去哪兒了呢?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春堂笑著說:『結伴「找財路」去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村裡的養殖園區飼養生豬,還有到周邊市縣趕集的。』他指著其中一戶說:『這是高連志的家,去年他們全家去大連打工賺回了1.8萬元,今年沒出正月就走了。』
中午,剛剛幫村裡乾完活的於財,美滋滋地回到家。當天上午他又掙了15元錢。記者走進他家的兩間草房,屋裡空蕩蕩的,除了生活必需用的鍋和炕,再沒有什麼擺設。
記者感嘆其生活艱苦,於財卻得意地笑了:『俺有存折了!』於財說,『俺去年把地包給村裡,啥也不用乾,20畝地,一年乾掙3000元,這可真是「鐵飯碗」!俺沒事幫村裡乾點活,又掙了3000多元。』去年還滿足於『不拉飢荒』的他,現在也開始憧憬自己的未來了。
像於財這樣把地包給村裡的農戶,在新興村有490戶。2003年6月,新興村以國家投資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為契機,結合當年3月1日起施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開始運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即采取『反包倒租』的形式,將農戶的土地經營權有償轉讓到村裡,由村裡集體經營,每畝付給農民160元土地流轉金。
消息傳出後,沒有立即得到村民的響應,村民既怕村裡不兌現,又怕村裡政策變。了解了村民的想法後,村黨支部書記宋金貴公開承諾,將自家的房產、土地、汽車作為抵押,寧賠自己,不賠大家。一個多月後,96.5%%的農戶與村裡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隨後,村裡把1.3萬畝土地分成四個區域,成立四個土地經營小組,每組3個人,同時將農機作業合作社分成兩個組,每組10人,各負責兩個土地經營小組的農業生產。各小組實行單獨核算、自負盈虧。
這樣,原來由2000多人種的地,現在就由32個人負責統一整地、統種、統管、統收,農機作業合作社全程實行大機械作業,實現了糧食生產各個環節的標准化。
秋收時,村裡建的6000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畝產大豆最高達185公斤。2004年村裡僅種地一項經濟效益就達152萬元,純效益50.6萬元。
今年,村裡統一調整了1.3萬畝土地的種植結構,村領導到大慶等地考察後,引進了萬壽菊、甜菜等效益可觀的項目。村裡種地的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通過對四個土地經營小組和農機作業合作社進行調整,人員將由32人縮減到21人,付給農民的土地流轉金也由160元增加到185元。
村裡富裕了,村領導想著的是村民。今年初,村裡小學生、初中生上學一律免費,村民用水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