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4月28日電 題:機電設備『主治醫』--記全國勞動模范孫連海
記者 敏傑
在中國北車集團齊齊哈爾車輛公司,有一位維修技術尖子孫連海,工友們稱他是設備『主治醫』。
隨著企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擔負維護任務的維修人員的技術素質必須與之相適應。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對於始終從事電器維修,很少涉及機械原理,已進入不惑之年的孫連海來說,就意味著必須在短時間裡盡快掌握機械鉗工的技能,難度可想而知。嚴峻的現實使孫連海越發感到知識的匱乏。盡管當時收入水平較低,生活並不寬裕,可他還是用省吃儉用積攢下的錢先後購買了《電子學》、《電機原理及應用》等大量技術書籍,利用業餘時間一學就是深夜。當時他家的住房條件較差,老少五口人在一起,為不影響老人和孩子休息,他乾脆把自己關在廚房裡學習。為了補習文化課,他還同當時已上中學的孩子共同制定了學習合同,結成互幫互學對子,每天晚上,他讓孩子把白天學到的內容給他講解一遍,再把老師留給孩子的作業自己獨立做一遍,第二天再按照老師給孩子判的成績給自己打分。
在堅持自學的基礎上,孫連海還考取了湖南鐵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函授班,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深造。『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需躬行。』孫連海深知此話涵義。為了快掌握機械鉗工的操作技能,工作中只要設備出現機械方面的故障,無論是否屬於他所負責的區域,他都要主動跟著鉗工師傅跑前跑後,仔細觀察,即使下班的時間已過,他仍要跟在現場久久不願離去,直到故障排除了纔肯收工。為了掌握鉗工操作要領,他從打手錘開始練起,有時,下了班回到家裡草草吃上幾口飯又返回單位,鋸、鏟、銼、研,一練就是幾小時。胳膊累腫了,虎口震裂了,他全然不顧。2000年,孫連海憑著豐厚的技術理論功底和高超專業技能一舉通過工人技師考試,正式被聘為鐵道部部級技師。
孫連海所在的衝壓車間是擔負型鋼板材件加工任務的主要生產單位,僅各類設備就有300餘臺(套),許多設備又都是公司設備中的『獨生子』,一旦停臺將直接威脅車間的生產。由於生產任務繁重,有些設備已經過了大修期仍無法進行正常維修,致使設備的故障率高,維修量較大。用『按倒葫蘆起了瓢』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由於孫連海技術高超,最近,車間又把現有的數控設備的維護工作劃歸了他所在的機電三班,這些設備都是從美國、瑞典、比利時、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引進的,並且是所有程序完全采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先進設備。出於技術保密的原因,這些設備在引進時缺少必要的技術資料和可參考數據,無形中給設備維修工作憑添了許多難度。為使設備始終保持最佳狀態,使生產不因設備停臺而受到影響,孫連海帶領他的伙伴們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僅去年孫連海就連夜搶修20餘次,義務獻工達140多小時。
去年9月8日晚上9點,勞累了一天的孫連海剛要躺下休息,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把他從被窩裡叫了起來,得知是2000噸衝床出現故障,當班的維修工沒能修好,孫連海放下電話下地穿衣,當時外面正下著大雨,愛人又上夜班,看著身邊熟睡的孩子,他無奈地敲開了鄰居家的門,把孩子托付給鄰居又冒雨趕到車間投入搶修,直到凌晨2點纔把故障排除,可孫連海卻因過度勞累,腰肌勞損病發作癱軟在地上,是同事把他摻扶回家的。
今年年初的一天,孫連海完成一項修理任務已經是晚上9點多種了,剛換好衣服准備回家,其它小組的一名同志跑過來說:『孫師傅,102線噴漆系統出現故障,當班的電工檢查了半天沒找出故障點,只好請你幫忙了。』按理說該部位不屬於他們小組的分擔區域,可孫連海並沒有考慮這些,重新換上工作服和這名同志千道來到現場。噴漆室內只有幾平方米的空間,到處是油漆,並且散發著刺鼻的氣味,對此孫連海全然不顧。地方狹窄,他只能躺在地上對設備底層部位進行排查,終於找出故障的原因,並迅速排除。看到滿身油污,被熏得頭昏腦漲並不停嘔吐的孫連海,人們敬佩的不僅僅是他高超的技藝,更為他顧大局,識整體的忘我精神所打動。
多年的鑽研和摸索,使孫連海對車間每臺設備的結構和狀態了如指掌,有時只要聽到操作者介紹就能准確判斷出故障的位置和原因,就像一個有經驗的老中醫對就診的患者,只要一把脈便能說出病因一樣。工作中只要設備出了難解的問題,人們總會想到孫連海,因為孫連海不僅能手到病除,而且不分份內份外,被譽為設備的『主治醫』和『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