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8日電 27日,記者從哈爾濱市道外區建設局、發展局獲悉,哈爾濱東部10年後將建成以經濟園區、特色農業區、新興旅游業區、科教集中區為主體的多層次、生態型、現代化的發展新區。目前,道外區相關部門已設計出初步改造方案,正與有關部門積極協商。
地理區位優勢
『哈東地區』位於哈市道外區東部,西起阿什河,東臨阿城,北起民主鄉,南至香坊區,擁有哈市城區周邊僅有的一座自然山脈———天恆山,總佔地面積約138平方公裡。隨著天恆山開發改造項目的實施,區域內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哈東地區已具備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區位優勢日趨明顯。首先是交通便利。哈東地區處於8個城區和11個縣市 的中心位置,是貫通哈市東、西的必經之地,哈同路、天恆大街、環城高速、同三高速公路貫穿該地區。隨著三環、四環路陸續建成,交通將更為便捷。其次是資源豐富。天恆山、阿什湖坐落於區域內,山水相依,既是哈爾濱市的『城市綠肺』,又是哈市城郊的一大自然景觀。擁有森林1.1平方公裡,草地12平方公裡,壩外草原24平方公裡,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第三是歷史人文底蘊豐厚。區域內的石人溝現存兩個金代石人雕像,保存著金代女真貴族的墓地,金代文化在此曾經盛行。擁有南北古城等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跡及遠東地區最大、最完整的猶太人墓地。四是工業基礎雄厚。區域內鄉鎮企業發展迅猛,並在哈市8個區中佔有重要位置,雙太電子、紅光鍋爐集團、團結鍋爐集團等鄉鎮企業是全省同行業的龍頭。
建設新興旅游業區
天恆大街以北,天恆山、阿什河規劃范圍及周邊約45平方公裡區域,作為發展新興旅游業集中區,全面開發天恆山旅游資源,規劃建設阿什湖,加快推進臥龍寺等重點旅游項目的實施。建設『老哈爾濱城』中華巴洛克式民居和具有歐陸風情的維也納小城、奧地利小鎮、荷蘭老村、羅馬古城、俄羅斯民族小屋、猶太人村、老道外中華巴洛克小街等諸多微縮實用景觀或賓館及住宅區。建設大型體育、會議中心。形成『逛老城(民俗)—觀阿拉伯世界(民族)—訪濱江道署遺址公園(歷史)—游天恆山、阿什湖(冬滑雪、自然景觀、戶外運動)—賞都市觀光農業(人與自然互動)—宿民族度假區』新的『一站式』旅游格局,為哈市旅游市場增添新景觀,構建休閑、旅游、度假、觀光、娛樂為一體的新興旅游業。
建設高新經濟區
高新經濟區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體,規劃出18平方公裡地域,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生物制藥、精細化工和機械制造業。逐步建立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新型生態工業基地,形成比較完整的閉合工業生態系統,達到工業集中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按照四環路規劃,在其南北兩側7平方公裡區域內,建設交通物流集中區,形成與新區發展相互配套的功能集中區。
建設特色農業區
特色農業區建設將同三高速公路以南至哈東區邊界線、向東與新型工業集中小區接壤地區以西約2平方公裡地域,作為農業發展集中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將堤頂路以東5.6平方公裡區域作為畜牧集中區,大力發展綠色型、生態型畜牧產業。規劃行政與居住區,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帶動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科教研發區
將天恆山、阿什湖以北與新四環路接壤的7平方公裡區域,作為新型生態科技發展的集中小區,選擇輻射作用強的地段,引進高等學府,發展高科技產業,建設科教研發基地,形成哈市的新型科教研發基地。
開發實施步驟
哈東開發按照一年實現起步,五年初具規模,十年完成開發建設的奮斗目標進行。
今年將成立開發建設組織機構,聘請規劃專家進行哈東開發的規劃論證工作,完成哈東開發總體規劃和局部規劃,做好哈東開發建設的籌建和起步工作。到2010年,全面啟動哈東地區開發建設,建設阿什湖,初步完成天恆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完成哈東新區的路網及基礎設施建設,使經濟園區、特色農業區、旅游景區、科教新區初具規模,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到2015年,全面完成哈東開發建設,四大功能區建設完成,使哈東新區成為環境良好、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新型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