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他為興十四插上騰飛翅膀:記興十四村黨支書付華廷(上)
2005-04-29 08:59: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9日電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如同日新月異的興十四村。

  2002年深秋,記者第一次踏進甘南縣興十四村,就為這個沒有特別優勢的偏僻小村,卻創造了人均收入過萬元的奇跡而震驚。

  僅僅2年多的時間,已經攀上了一個如此高的經濟平臺的興十四,在村黨支部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還會有新的發展、新的跨越嗎?

  付華廷沒有讓我們失望。

  兩年來,付華廷正把他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一百多幢對於城裡人都遙不可及的現代化花園別墅在興十四村拔地而起;一度關閉的甜蜜素廠又機聲隆隆,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產品一個個走下了生產線;技改後的檸檬酸更具競爭力,同時通過轉讓新工藝,興十四人可以橕著口袋收錢了;目前興十四村人均收入已達到13000元,不久前村民集體轉為城市戶口……

  兩年不見,興十四又攀上了更高的階梯。而付華廷也更忙了。

  一位私企老板對一邊注射胰島素,一邊為興十四村發展奔走操勞的付華廷說:『你一年到頭掙那麼倆錢,你圖啥?』

  付華廷說:『要問圖啥,咱倆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圖全家過上好日子。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你是為你的小家,我是為我的大家,為興十四村兩千多口人都過上好日子。』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面對興十四的貧窮,立下了『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共同致富』的誓言。33年的付出,付華廷帶領興十四從一個村積累為零的貧困村,發展成了一個擁有30多家企業、8億多元資產的富裕村。付華廷正是用腳踏實地、一心為民的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深刻內涵。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一定要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半個世紀前,付華廷的父輩們懷著對土地和富裕的美好夢想,從山東臨沂遷移到甘南縣音河鎮的興十四村。第一代拓荒人就在刺骨的寒風中,咬著玉米面饃饃,開始了拓荒歷史。然而他們的艱辛付出,換來的仍是興十四的貧窮,1970年,興十四還是『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近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為了吃飽肚子,付華廷曾和他娘要過飯。那時渴望富裕的種子就埋在了他幼小的心靈。

  1972年,付華廷被推選為興十四的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天他對父老鄉親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村支書,我一定要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我們要『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

  興十四的原始積累是從『羊』身上開始的。

  當時的興十四土質薄弱,土壤中腐殖質含量少,多數田地是『破皮黃』、砂石地,跑風漏水。但付華廷認為興十四有大量的水草,豐盛的草場就是資源,於是他費盡周折從國營農場買來4只優良種公羊,實行人工授精配種,當年就產下383只東北細毛羊,一年後就達到1300只,賣了7000多斤羊毛和200多只羊,共收入1.8萬元。

  靠這第一桶金,付華廷開始改土造田,他們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3300畝瘠薄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耙細,建成5000畝大田;把2100多立方米石頭從50裡外的山灣采回,14000多立方米的凍土搬到音河堤上,築起兩條7華裡長的攔河壩,徹底免除了洪水的威脅。

  改土雖然培肥了地力,但是一遇乾旱還是減產,他們又開始打機電井、上節水噴灌設備,田間全部架起了高低壓線,改變了種地靠天吃飯的局面。

  在開墾荒地的同時,他們還采取保護原則,從1972年以來,興十四把7000多畝沙包地退耕還林,堅持年年植樹造林,目前已累計造林1.1萬畝,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不但保護了萬畝糧田,而且為子孫留下一座『綠色銀行』。

  同時,他們還大力提高種植業機械化水平,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頂多能侍弄40多畝地,現在一個就能侍弄3000畝地,效率提高了70倍。

  到1979年,興十四村農林牧副全面開花,總收入達到80多萬元。面條、饅頭和米飯已是興十四村村民的家常便飯,付華廷實現了他最初的夢想。

  但付華廷並沒滿足。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僅要伺候好一畝三分地,更要學會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

  他對記者說,有了機械化、水利化護航,光靠種地也就是旱澇保收,最多是個『土財主』。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村支書,要學會並敢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興十四要想富就得辦企業,就得走農村產業化道路。

  70年代末,付華廷看到村子裡的果子吃不完,賣出去又掙不了幾個錢,就決定在村子裡辦個罐頭廠,當年年產30萬瓶罐頭,從1978年到1989年共生產了445萬瓶,產值400多萬,創利潤80多萬。之後他又辦起了酒廠、油廠、米面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後,付華廷感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須走采用高新技術、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辦企之路。

  1985年興十四建起一座日處理10噸鮮奶的乳品廠,當時是全國唯一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1989年建成一座以玉米為原料,年產1500噸,創產值5000萬元的甜蜜素廠;1994年投資5000萬元,建起了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1996年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節糧飼料廠;之後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3家企業,組建了8.7億總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有6項高科技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近年來,付華廷又將集團的觸角伸向了醫藥、房地產、路橋等領域,在哈爾濱市組建了富華房地產公司、醫藥公司、醫療器械等7個公司,目前他們的路橋公司剛剛在西藏投中一個修建50公裡4級路的標段,這樣,在遙遠的西藏也可以看到興十四人的身影了。

  由於有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該村的玉米村裡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該村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產業收入只佔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第三產業收入都分別佔到38%和57%。全村1萬多畝的耕地由6戶種植大戶經營,98%的農民從土地裡解放出來。不久前,這些村民集體獲得農轉非戶口,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身份都變成了『城裡人』。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把村民的冷暖掛在心上

  興十四村富了,自己仍然捨不得吃,捨不得用的付華廷,心裡牽掛的仍是他的鄉親們。在興十四,村民們都知道,在付華廷的心中分量最重的一個是孩子們,一個是坐了半個月悶罐車來到北大荒創業的老人們。

  因此興十四的孩子是幸福的。這裡有全省一流的村級小學校,小學生的學雜費全免;對於那些在縣城裡讀書的初、高中生,村裡還專備了一輛大客車,早晚接送。

  興十四的老人也是幸福的。每逢年節,村裡都會為老人送去米面、肉魚等食品,老人都享有公費醫療和退休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還有80元生活補貼。勞作了一輩子的老人們,現在終於可以享清福了:白天去功能齊全的文化宮,晚上到休閑廣場扭秧歌。讓老人最滿意的是,村裡沒有偷盜賭博、打架罵人的事兒,鄰裡和睦相處,孩子孝敬父母,該村連續20多年沒發生刑事案件,是全縣出名的『六無村』。

  第一代墾荒人劉鶴亭對記者說:『過去我們是住茅草屋,吃乾菜渣子饃饃,一件衣服穿四季;如今,興十四的村民誰都有個十件八件衣服,年輕人更是跟城裡人一樣,啥時髦穿啥;家家大米白面掉樣吃,吃上一頓粗糧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村民住宅從建村開始的草架子,到1981年實現了磚瓦化,現在正向別墅化邁進。據付華廷介紹,從2002年到2004年,村裡投資2千多萬元,建起了116棟,每戶使用面積196.6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園別墅群,實現了統一供水、供氣、供熱。

  在第一代移民劉維良家,記者看到,寬敞的客廳裡有十幾盆鮮花怒放,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一塵不染,而淡藍色的真皮沙發和7千多元的家庭影院,使你很難相信這是一對72歲的中國農民的家。劉維良的老伴對記者說:『如今的日子就跟夢一樣,有時掐掐自己,纔相信是真的。』

  『那麼您擔不擔心這像夢一樣的好日子,有一天會「醒」?』

  『不擔心,只要付華廷能當這個村支書,我們興十四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大娘堅定地說。

  走出劉大娘的家門,已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此時,在這個比城市更像城市的小村莊裡,已看不到裊裊炊煙,空氣裡飄散的,是一種祥和而幸福的味道。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