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風雨二十載 艱辛科研路——記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者楊寶峰
2005-05-01 05:34:5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30日電 題:風雨二十載 艱辛科研路——記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者楊寶峰教授

  東北網記者 朱丹鈺

  在得知我省首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好消息後,記者生出與獲獎者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教授見上一面的想法。在春日裡的一個午後,記者見到了楊教授,記者面前的楊教授沒有剛剛獲得大獎後的驕狂,儒雅淡定是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絲毫不因記者的貿然到訪而慍怒。

  1982年,還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楊教授就開始了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究,這一轉眼就是二十多年的時間,而今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楊教授主持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離子通道靶點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榮譽總是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但這榮譽的背後卻有數不清的困難與艱辛。

  永遠將科研擺在第一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楊教授剛剛學成歸國,正當他准備一展所學,為祖國的藥物研究做出貢獻的時候,等待他的卻是資金短缺,設備落後,各種實驗所需試劑缺乏等一系列問題,楊教授沒有放棄,這一堅持纔有今天的碩果累累。

  多次的深造和堅持學習是楊教授能取得今天成就的一個重要保障,為了祖國藥物研究的原創性和創新性,楊教授曾經遠渡日本和加拿大進行學習深造,長年在外的工作和學習使楊教授難得和夫人相聚,兩人曾度過了八年的兩地分居生活,日常生活上的困難和科研工作上的艱辛一起考驗著楊教授的意志,楊教授也不由的感嘆兩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只能靠鴻雁傳書來互相慰籍。回國後楊教授忙於科研工作常常忽略了家庭的因素,他笑著說家裡意見最大的是他的兒子,因為常常一個月也見不到爸爸。

  在交談過程中,楊校長最愛說的就是他的實驗室。在擔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以後,他肩上的擔子無疑又加重了,為了科研工作,他堅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持每天5:30起床,用爭取出的這點時間去看他的實驗室;在去外地參加研討會時也總是避開主辦方安排的休息娛樂活動,抓緊時間返回學校,返回他的實驗室,在他眼裡,實驗室是他最寶貴的東西。

  識人纔重人纔

  楊教授始終認為做人與學識同等重要,他說在己的實驗室裡工作的專家都是德纔兼備的,正因為有這些不記得失事業心強的人的共同努力纔會有今天的成果。

  楊教授介紹說他的實驗室中有很多人如果在國外工作都能享受很好的物質生活。驗室中有個叫董德利的年輕人,他在加拿大留學時候,他的導師曾經說他是所帶過的外國學生中最聰明的一個,董德利本來可以留在加拿大工作,享受很好的待遇,是楊教授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的打動了他。

  楊教授強調科研上的民主,對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只要是正確的事情都予以支持,不因為自己是課題的帶頭人而要求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他每周都要組織英文的學術報告會,讓大家共同參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使他的團隊時刻保持著進步。

  風風雨雨趕路人,雖然滄桑但卻成熟,楊寶峰教授正是那風雨中的趕路人,他已克服路途的坎坷與曲折,邁開大步,科研之路越走越寬!

  附:楊寶峰簡歷:

  楊寶峰,1957年12月生人,吉林省松源市人。1976年考入沈陽醫科大學藥學系,1980年畢業。工作兩年後考入哈爾濱醫藥大學藥理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1985年又考入武漢同濟醫藥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1998年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2001年任校長。從事心血管藥物研究。楊寶峰是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衛生廳藥物審評委員會委員,並在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評選中多次獲獎。他於國際著名刊物發表論文18篇,被SCI收錄18篇。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國家教委和認識部優秀回國人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吳階平--保羅楊森醫藥學研究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