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山上長的』挪到田裡種 :北藥種植在嘉蔭縣漸成亮點
2005-05-10 09:20:4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0日電 『種多了是草,種少了是藥。』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將人工種植中草藥的兩難境地描述得淋漓盡致:種多了不值錢,少了又形不成市場。

  事在人為。在黑龍江省北藥開發的戰略引導下,地處小興安嶺北麓的嘉蔭靠中草藥種植走出一條增收新路。日前,記者來到這個有『恐龍之鄉』美譽的小縣,感受這裡蓬勃發展的北藥產業。

  由於地處第四積溫帶,嘉蔭縣在節氣上比南部地區晚半個多月,雖然已過谷雨,這裡依舊隨處可見冬天的痕跡。然而,農民發展生產的腳步卻一點也不晚。與室外的漫天飛雪相比,朝陽鎮佛山村王經彪家的大棚裡溫暖靜謐,整齊擺放地面的營養缽內,已冒出一層嫩綠。50多歲的王老漢難掩滿心的喜悅,指著剛出土的北五味子說:『這苗兒,到7月份就能賣了,一棵至少值一毛二!我家三個大棚40萬株,去了本兒還能剩3萬多!』

  人工種植五味子,如今可是嘉蔭農民眼中最『俏』的活兒:生產全訂單,籽、肥不用操心,技術有人手把手教,資金還有補貼;3月整土播種,七月起苗賣錢,然後種蔬菜,一年輕松收兩季。雖說這『活』去年纔『琢磨』出來,但出手就『火』:農田種植面積現突破3000畝,僅朝陽鎮大窪子就一下子『長』出15個五味子大棚,種植近200萬株。

  縣北藥辦主任賀偉林告訴記者,『當前的種藥熱,可真來之不易。』

  原來,由於靠山面水、氣候冷涼,嘉蔭縣藥材資源豐富,地道純正,藥效獨特。近400種中草藥漫山遍野,北五味子、龍膽草、刺五加、穿地龍,各色藥材總蓄積量50多萬噸,是聞名國內的省級北五味子生產基地縣。眼望漫山遍野的北藥資源,縣委縣政府始終在謀劃:如何能資源生金,草藥富農。

  幾經考察、調研,縣裡提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北藥生產,但農民多是觀望等待,跟著乾的沒幾戶。恰在此時,隨著醫藥產業的崛起,國內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藥材市場趨旺,日本、南韓客商上門求購;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又給我省帶來了打造食品藥品基地的決策。面對這難得的機遇,嘉蔭縣果斷決策:作為全縣四項重點工作之一,全力推進北藥開發。

  發展北藥,嘉蔭走的是訂單壓陣、技術先行、大戶領跑的新路。副縣長吳加志告訴記者,種植北藥,雖然市場、效益都很樂觀,但對農民來說,畢竟是新事物,有技術難度。大戶一則資金承受力強,二則掌握技術標准高,容易成功。為高起點種植北藥,他們特請我國著名中藥材栽培學專家霍志席教授、科技部中藥材GAP認證首席顧問郭玉清研究員來現場辦班講學;組建協會規模生產合力創市場;引來尚志藥材研究所出資金、技術、種苗與東南屯村民合作五味子人工種植和改培1700畝;引導大戶帶動農民共同發展。從事建築工程的私企老板趙斌,經縣北藥辦的介紹,一次購買北五味子種子75公斤,帶動15戶農民進行人工種植。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間,水飛薊、刺五加、北五味子,這些『山珍』先後步入農家的田園;種植加改培,原先只是偶而采之賣點『外快』的藥材資源,如今成了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到去年,全縣已完成北藥種植改培面積5.7萬畝,比上年增加38%;其中種植2.527萬畝,佔伊春市北藥種植總面積的40%,北藥改培面積完成3.27萬畝,佔全市北藥改培總面積的16%,在伊春市北藥行業中名列前茅。北藥種植改培業實現產值2777萬元,北藥養殖業實現產值1015萬元,北藥采集實現產值200萬元。全縣北藥種改面積10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56戶。

  今年年初,更多的農民把目光盯在了效益更高的北藥種植上,其中僅北五味子的意向種植面積就達1.4萬畝。負責全縣北藥開發工作的縣政協主席田文惠卻告訴記者說,『不能如此猛增面積。綜觀北藥種植在黑龍江省的起起落落,缺少加工環節保障、單純依賴市場是一個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決定加工和種植同步發展,堅決不讓北藥也走賣原料的老路。』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