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13日電 糧食產量增長24.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兩個數字代表了黑龍江省歷史上的兩個『新高』。創造這一奇跡的除了『人努力,天幫忙』外,還有一個大『功臣』,這就是『政策好』。
2004年,從春天到冬天,全省1800多萬農民所感受到的黨和政府的溫暖是多年來所少有的。全部免征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補貼、良種補貼等『一免兩補』政策,使每個農民還沒有動秤就乾拿實惠219元,佔當年人均純收入的40%多。『開天闢地頭一遭,種地不要錢,還給咱錢』,足以說明2004年的農民心情是多麼愉悅。據省財政廳負責人介紹,2005年,將繼續實行『一免兩補』政策,同時糧食補貼政策又有了新說法,納稅『黑地』將名正言順地拿到補貼,為此省財政將增加糧食補貼資金7600萬元。與此同時,又一『利好』消息讓各級政府的『頭頭腦腦』們喜上眉梢,那就是國家對產糧大縣『三獎一補』政策中的『對產糧大縣實施獎勵政策』正式出臺。我省有70個縣(市、區)納入獎勵范圍,佔全省縣(市、區)總數的87.5%,共獲得獎勵資金7.95億元,佔全國獎勵資金的15%,成為受益最大的省份。獎勵資金在2000萬元的縣達到13個,1000至2000萬元的縣23個,500萬元以下的縣14個。為把這筆資金管好、用好,省財政廳進一步明確了資金使用范圍,即主要用於保障縣鄉基本支出,農村公共事業、化解鄉級債務和農業基礎設施等四個方面,要求縣(市)要做到該用的地方必須用好,不該用的地方堅決不用,該監管的必須監管到位。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黑龍江再次沐浴政策的春風。
『整村推進』式扶貧是現階段扶貧解困工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種方式。自2002年我省對3052個貧困村分階段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以來,全省累計投入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扶貧貼息貸款、信用社貸款四項資金4.1億元,在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已完成首批500個重點貧困村的整體推進工作,並從2004年開始,第二批527個村的『整村推進』工作已全面啟動。首批500個村、12.4萬貧困戶、47.1萬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105元增加到2003年1756元,增加651元,增長58.9%。兩年多來,共為500個村建設畜牧技術服務站488個,學校93所、衛生所195個,208個村自來水進戶、209個村有線電視進戶,建設村級道路1987公裡、路橋涵工程198座,打人畜飲水井948眼、抗旱井948眼,有效地改善了農戶生產生活條件,今年將進一步整合扶貧資金,集中投入到實施重點村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脫貧致富項目建設,積極探索產業化扶貧的有效途徑,在去年幫助5.67萬貧困戶落實了生產項目,9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基礎上,再幫助50至100萬貧困人口脫貧。
切實培育勞務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2004年農村經濟的又一亮點,為支持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省財政安排了4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對各地培訓農民工、轉移勞力的補助。2004年,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357萬人、培訓農民55萬人、創勞務收入106億元,為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增收闢建了有效途徑,實現了『走一富二』的目標。2005年,省級財政將繼續安排4000萬元資金,以確保實現省委、省政府推出的轉移農村勞動力400萬人,創收120億元,使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拉動作用的目標。
為使廣大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減少市場風險,給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幾年來,省級財政重點完善了富錦大蒜專業協會、密山興凱奶牛協會、寧安蘭崗西瓜協會、樺南金沙鄉紅豐農機股份合作社、阿城亞溝粘豆包協會等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給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通過對大型農民合作社經濟組織的扶持,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全省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816個,43.2萬戶農民參加組織,2004年入會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1/4。省級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力爭在短時期內使全省每個縣(市)和鄉鎮都團結區域優勢組建起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每個優勢主導產業都建立行業協會,基本形成上下貫通的新型農村合作組織體系,起到『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作用,推動農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