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6日電 每到春天,農民朋友在播撒希望的種子時,都會不停地盤算:秋後收獲的糧食到底能賣個什麼價,換來多少收入。為使農民朋友在春耕時節就對全年糧食價格走勢心裡有數,近日,記者采訪了省天琪期貨公司業務總監馬明旺、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處處長王曉輝等有關專家,請他們對市場情況作簡要剖析。
大豆國際市場影響大價格上漲夢難圓
作為我國最早放開的農產品之一,大豆的價格市場化程度最高;雖然我省大豆生產優勢明顯,產量佔全國的1/3以上,但我國大豆嚴重供不應求,年產量1800萬噸左右,年度需求總量卻高達3800萬噸左右。由此導致大豆進口量以及進口成本的變化成為影響國內大豆價格的重要因素。
綜合分析世界大豆主產國產量、國內消費總量和期末庫存情況,可以明顯看出,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市場呈供過於求狀態,需求增幅大大小於產量的增幅,龐大的產量和期末庫存將限制後期大豆價格的上漲空間。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部掌握的情況,2004年我國大豆進口2022萬噸,已連續2年超過了國產大豆總產量;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到港總量510?530萬噸,預計二季度實際到港總量將達560 580萬噸。進口量快速增長將對國內豆粕市場後期價格走勢產生巨大壓力;另據預測,今年我國豆粕產量預計達到2460萬噸,遠高於上年的2277萬噸,受養殖飼料業的影響,豆粕消費卻沒有同期顯現明顯上昇的趨勢。而大豆價格與豆粕價格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國內大豆價格的漲跌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看豆粕價格和銷售情況。
基於上述種種分析,預計在2005年新豆上市之前,國產大豆價格不會繼續出現大幅上漲的局面除非在大豆生長季節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今年國外、國內大豆播種面積都將減少,而秋季以後,與去年同期相比,國內大豆價格將可能有所上漲;同2004年相比,今年大豆種植效益會維持去年水平或略有上昇。
玉米未來走勢變數多價格趨向跨年漲
繼去年秋季的價格不理想之後,當前我省玉米價格正呈收購價格穩步看漲態勢。據專家介紹,此輪行情變化,既有隨天氣轉暖水分下降質量提高及出口增長的因素,也有國家鼓勵有關方面入市收購影響。但與北方玉米行情見漲相反,南方玉米市場到貨量增加,需求表現疲軟。這表明,未來玉米市場價格走勢還有較多的變數。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品種,產量僅次於美國。據美國農業部預測報告,今年美國玉米播種面積將達8140萬英畝,是1985年以來的最大播種面積;2004/2005年度全球玉米呈明顯的供大於求局面,這對同是玉米生產、消費大國的我國國內玉米價格形成了向下的拉動作用(尤其是在出口方面)。
2005/2006年度我國預計新增供給1.275億噸,總消費量1.31億噸,供需缺口355萬噸。綜合判斷,2005年我國玉米總體供略大於求。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信息是:在未來幾年,國內燃料乙醇產能呈擴大趨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調查了解,2005/2006年度酒精消費玉米量將達890萬噸,比上年度增加150萬噸。
綜上所述,國內玉米價格季節回昇已經啟動,東北產地出現了一波上漲行情,鑒於飼料養殖業對原料玉米需求的偏淡,市場集中供給壓力仍客觀存在,後期支持價格大幅上漲的條件還不具備。但從2005/2006年國內玉米供求判斷看,玉米短缺時代並未結束,價格趨向跨年度上漲。
水稻產需缺口縮小價格仍將高位振蕩
據省農委調查統計,今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可望發展到2600萬畝,比上年增87萬畝。
盡管目前全球大米期末庫存都在幾百萬噸左右,但近年來的供需關系卻為供不應求。最近4年來,我國大米的產量明顯低於消費量,2002/2003年度這個缺口高達2200萬噸;2004年雖然我國水稻豐收,不過產量距離年度消費量仍有1000萬噸左右的差距。5年來我國大米庫存迅速下降,和5年前相比降幅超過60%。如果大米進口量不能擴大,現有庫存將進一步下降,這將從根本上支橕大米價格穩中有昇。
事實上,國際市場上大米的貿易有限。短時期內我國大規模進口大米可能性不大。2005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將會小幅增加,但不會對價格形成太大的衝擊,預計2005年秋季,水稻價格仍會維持在相對較高的價位,水稻種植效益與2004年相比持平或略有下降,但種植效益在四大作物中仍然是最大的。小麥存在漲價可能種植效益仍偏小
由於產量和種植效益因素,小麥在我省的播種面積並不大;不過近年來在一些麥豆產區,農民發展強筋小麥的積極性正在增強。今年我省小麥意向種植面積400萬畝,比上年略有增長。
全球小麥供求形勢在連續4年(2000 2003年)產量低於消費量的情況下,於去年首次出現產量超過當年消費量的狀況,小麥庫存在連續下降5年後出現回昇。與此同時,我國小麥產需缺口也正在逐漸縮小。今年我國小麥年產量仍低於國內的消費需求量,小麥庫存還將減低。
當前,小麥全球供給大於需求,但中國庫存下降較快。而且經過前期下跌後,目前國內小麥價格已低於流通成本價格。因此盡管今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增加,但預計小麥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未來存在漲價可能。但因預計種植收益小於其它品種,因此農民在作種植計劃時還應多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