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16日電 水是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更是一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記者在日前的采訪中了解到,哈市所屬的周邊11個地市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面臨著吃水難的問題。
日供水實際差一半
據記者走訪了解,在哈市周邊的11個地市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們過著『三遍水』的日子,高樓層居民更是經常要下樓接水。而對於處在供水管網末端的居民來說,幾天不來水都是家常便飯。
7日,哈市東部某縣級市的自來水公司負責人介紹,直至如今,他們市內的供水情況依然是『三餐定時加壓供水』。『現在用的一處水處理廠還是1978年建的。』當時設計的水廠,當然無法滿足27年後今天的需水量。現在每日兩個水處理廠的供水量在2.4萬噸,如果要達到居民全天供水,那麼每日還要增加3萬噸的供水量,要比現在多出一倍多。
管網老化改不起
在哈市所屬的某市,現有的近20公裡地下供水管線全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後所建,而所用的材質都是鑄鐵管,『在地下埋了30年,早已鏽得爛了。』當地一位自來水公司的維修人員如此形容。
據了解,哈市周邊各地大多采用地下水,經水廠處理後,通過供水管線分配居民及工企、商服使用。近年來,各地地下管線跑冒滴漏的情況不斷上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管網老化。經常是維修人員刨開地面想將管線的漏點焊接上時卻發現,整個鐵管找不到一個好地方,一碰就掉渣,想焊都無法下手。
由於管網老化,供水時不敢加壓,這邊一加壓,那邊就爆管,直接導至供水管線遠端無水。管網老化,不僅造成吃水難,還會影響水質,這也是各地居民意見反映最多的一點。據某市的自來水公司負責人稱,實際上經水廠出去的水,都能達到國家的標准,但一經老化的管網傳供,水質就會不斷變差,部分居民在家中接到的水,水質甚至都不如未經處理的地下原水。
即然如此,那為何不將所有的管網進行更新呢?問起這個問題,記者所采訪的多個供水公司負責人所給的答案都很一致:『全改實在是改不起』。哈市周邊某市的自來水公司曾做過一份更新管網的預算,全市管網全部用抗腐蝕的『球膜鑄鐵管』更新一次的全部工程大概要3000多萬元,這個數字對於一些地市財政來說,是十分巨大的。
人為原因不容忽視
除了供水能力不足、管網老化等客觀原因外,私接管線、私采地下水等人為原因所造成的居民吃水難,也是各地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據了解,目前,各地的供水政策都是優先保證居民供水,然後纔能談到工企及商服,但恰恰是後者,更易出現人為的『漏水』問題。洗浴、洗車、酒店等特種行業,早已成為各地供水部門監管的重點地帶。
某地一位自來水公司的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與居民共走一條供水支線的少數洗浴等用水大戶會私采地下水,他們普遍將私接的管線與供水公司的管線進行接合,造成所私采的未經處理的原生地下水與經過處理的水廠供水混流,與其連通的居民家中自然水質變差。
據某地的公開數字顯示,當地僅有記錄(手續)的自備井就達22口之多,『實際上的私井數要更多,但卻實在無法統計。』這給供水及管理造成了極大的隱患和難度。
解決吃水難找對策
為解決吃水難,各地的供水部門早已各出招數,予以應對。以阿城市為例,2003年啟動的城區管網改造預計將在今年十月全部完成,而投入1200萬的供水工程,正在招標預算,11月爭取完成,屆時全市就可以實現全天供水了,今年擬開工的第二個工程,包括擴建第二水廠,新加六眼新水井,鋪設新管網5公裡,增加一個1200平方米的水處理間,擴建6000立方米的儲水池等等。
而早在2004年下半年,該地就已經投入了24萬元更新本地的供水設備,『原有的設備都已經沒有生產廠家,連圖紙都找不著,修都無從修起』。對本地的50多家棄管樓的地下管線,近期也擬進行全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