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電 結束『五·一』長假後,張女士告訴同事,她7天參加了3個婚禮,隨了500元錢的份子後,家裡後半個月的生活立馬緊張起來。其實,遭遇這樣尷尬境地的又豈止張女士一人?牡丹江市城調隊抽樣調查顯示,近5年來,該市城市居民人情消費以每年13.6%的增速逐年攀昇,其兩位數的百分點增速遠遠超過了同期該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不足百分之十的增長水平。
牡丹江市也同其他城市一樣,人情消費花樣百出,眾多家庭不堪重負。家住市區新立街的高女士說,以前她都是親朋好友家有紅白事時纔隨禮,現在可不行啦,該隨禮的事兒多得都數不清。這不『五·一』前後,她就趕了兩份禮。其實,互贈禮品、禮金作為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交往的一種形式,本來無可厚非。但現在已由過去單一的紅白喜事,發展到逢年過節、子女昇學、生日宴會、昇職喬遷、甚至看病求醫等多種形式,禮金數額也由一二十元發展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據調查,牡丹江市市區居民人均捐贈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由2003年的9.3%上昇至2004年的11.4%,一年時間就上昇了兩個百分點還多。受此影響,該市人均消費性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卻下降了3.4個百分點。更為嚴重的是,該市人均捐贈支出在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吃、穿、住』等消費支出對比中?熏人情消費已超出了『住』、『穿』兩種消費,僅次於『吃』,位居第二。人情消費已成為抑制假期消費的一塊『絆腳石』。
該市人情債蔓延,也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市民王先生在一個單位做更夫,愛人幫人賣貨,全家月收入不到千元,可他也飽受人情債之苦。隨吧,有點吃不消;不隨吧,又怕別人看不起。沒辦法,只好少隨點,按時下標准的一半來隨。據了解,去年該市低收入家庭戶月均捐贈支出達到49元,也就是說低收入家庭?熏每月不得不從其722元的月收入中拿出1/14,去應付沒完沒了的人情消費。
對這種不健康的現象,有關人士指出,人情往來的本意不過是為了人與人之間溝通感情,沒必要太鋪張浪費。如果人情消費太過,原來的親情或友情等就會變味、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