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 你想知道2400多年前哈爾濱先民是怎樣生活的嗎?在新近發現的兩件青銅器時代人物圖案陶器上,可獲得鮮明印象:在茂密的森林裡,既有『戰士激戰,鳥雀驚飛』,也有『對對美人,輕歌曼舞』。我省資深考古專家張泰湘教授說:如此珍貴陶器,在我省還是首次發現。
據張泰湘教授介紹,這兩件紅衣陶器是『五一』期間從賓縣群眾手中征集到的,一件是紅衣高領壺的頸部殘片,一件是紅衣陶壺殘片。此外,還有一件夾砂灰陶殘片。它們都屬於青銅器時代的文物,出土在松花江南岸的賓縣三寶鄉西山。
記者看到,紅衣高領壺頸部殘片畫面豐滿,場景悲壯:幾個戰士姿勢各異,兩人揮劍對打,一人執弓射箭,腳下躺一中箭人。旁邊是叢林,天上飛著一只鳥雀。張教授評價說,從風格上看,畫面非常類似戰國時代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圖』。但是,與中原人物明顯不同的是,每個戰士頭上都有一尖狀裝飾物。張教授認為是『雞翎』,可能是北扶餘人的裝束。另據《魏書》記載,滿族的先世勿吉人,男子有『頭插虎豹尾』的習俗。北扶餘人和勿吉人都是哈爾濱地區古代少數民族,『勿吉』是滿語,意思是『森林』。3件陶片中都突出表現了樹木,體現了古人的環保意識。
紅衣陶壺殘片較大,也較完整。在腹部以上刻畫著一組『二方連續』的圖案:兩兩並排的樹木間,是一對對婦女舉袖對舞。張教授說,畫面生動反映了北扶餘人喜愛歌舞、『通日聲不絕』的風俗。兩件紅衣陶器的紋飾,還表現了來自中原的文化傳承。比如,高領壺殘片上的『回紋』(又叫『雲雷紋』),就是西周至戰國時代青銅器典型的紋飾。紋飾還有非常抽象的天文圖案,紅衣陶壺殘片圖案下部刻畫的『一個圓點、兩道平行彎月紋』,象征著日月星辰。
張泰湘教授說,『紅衣陶高領壺』流行於我省西部地區的青銅文化中,為戰國中期的手工藝制品,距今大約2400年。當時,哈爾濱先人已進入奴隸制的農業社會,官吏、宮殿、監獄等應有盡有,人群密集的城市規模達到一兩平方公裡,人們使用鐵器,種植五谷雜糧,其發達程度已接近中原地區,是松嫩平原最先進的部落。張教授說,在紅衣陶上刻畫人物圖案,第一次向今人展示了松花江流域以及哈爾濱地區古代先民的生活場景、生態環境,以及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