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電 連續12年位居黑龍江省之首———雙城玉米,無論總產還是單產,在黑龍江省都是『拔頭子』的;畝產600公斤、總產15億公斤,80%實現就地轉化增值,橕起縣域工業和畜牧業發展的一片晴空。但雙城人並不『知足』———效益最大的願望讓他們從沒停歇探索的腳步。這不,經過幾年的努力,『噸田玉米』已夢想成真,遍地開花。
春耕時節,記者在雙城市的兩大玉米產區聯興鄉和樂群鄉,見識了這種全新的玉米種植法:風行黑龍江省的70厘米寬的標准玉米壟,被兩壟並作一壟,成了140厘米寬的大壟;播種機『突突』開過,齊刷刷播下兩行種子;隨後,覆膜機上陣,留下行行『白龍』。正在駕機作業的聯興鄉安強村農民蔣立文說,『這是俺們市裡新發明的「通透密植保護地栽培模式」,雖說表面看就是行距變成了一寬一窄,寬的1米,窄的40厘米,再蓋上地膜,但作用可大了!配上合適的品種,那產量蹭蹭往上竄,成熟得還早。去年我種了一?,提前半個月成熟,畝產900多公斤;別人家的玉米還「確綠的」,我的已經出手了,每公斤1.1元多,賣上了乾玉米價!一?地多收入4000元。』
『買地不如買膜。采用新技術,一畝頂兩畝。』這是雙城農村的最新潮流。自2003年雙城市開始示范推廣以來,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模式的種植面積從幾千畝到30萬畝,成番論倍地增長,今年預計可增產糧食0.75億公斤。樂群鄉友好村支書關興義告訴記者,他們村去年開始接觸這項新技術,當年試種2000畝,純效益平均每畝提高200多元;雖說投入多點,但老百姓可認賬了,種植積極性特高,今年一下子就達到4800畝,佔耕地面積的43%。杏山鎮合山村2003年開始試用此法,種植玉米230畝,產量效益均實現翻番,2004年全鎮有三個村示范了這項技術,今年9個村農民同時發展,面積達1.1萬畝,兩年增加了48倍。
說起這項新技術的奧妙,雙城市農委主任文立恆滔滔不絕———『田間「毛道」邊的玉米都長得格外壯實,為啥?通風好、光照足,植株養分供給自然也好,行話就叫「邊行優勢」。而我們研究的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利用的也是這個原理:通過調整行距、縮小株距,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加種植密度,從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地利用率,達到提質增產增效的目的。
從近幾年各地布點示范推廣的結果看,保護地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增產效果的確非常明顯,一般畝增產在250公斤左右,增幅達50%以上,多的可實現翻番。雙城市應用此項技術的玉米,平均畝產達900公斤,個別地塊實現了噸糧田。從成本分析看,玉米保護地通透密植栽培成本僅增加80元左右,按增產250公斤、每公斤0.8元計算,可畝純增收120元,這裡還不含提質增效部分。
采訪中,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高興地對記者說,玉米通透栽培密植技術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如何提高黑龍江省農業核心競爭力是一種有益探索,走出了靠技術內涵挖潛的現代之路。試想,黑龍江省每年玉米播種面積在3000萬畝左右,如果其中有1/3應用了通透密植和保護地通透密植栽培這兩種技術,將至少增加產量16億公斤,農民直接增收8.5億元;同時,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對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的良性牽動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