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雞西實施農村集中辦學 縮小城鄉差距
2005-05-19 09:08: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春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哈爾濱5月18日電 近年來,黑龍江省雞西市合並了數百所辦學規模小、教學質量低的農村中小學,並在整合原有教育資源、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基礎上,在鄉鎮建立符合現代化教育標准的學校。雞西市實施的農村集中辦學為統籌利用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教育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嘗試。

  城鄉教育差別大引起農民不滿

  據了解,雞西市原有農村小學661所,中學168所,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學和200人以下的初中佔60%。規模最小的城子河長青鄉和平小學只有4名學生,1名教師。一些學校只有"一塊黑板一個講臺,幾張桌子幾間校捨,條件好的有個地球儀",學校的教師多數是轉正後的民辦教師。多數農村小學沒有學前啟蒙教育,更沒有條件教孩子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密山市知一鎮潘加店村學生王麗娜告訴記者,她原來所在的潘家店小學只有9名學生,學校沒有任何教學設施,也沒上過電腦、音樂、美術課。城鄉教育之間差別大引起農民不滿,一些農民發牢騷,城裡的孩子上學就學英語、電腦,農村的孩子卻連電腦是個啥都沒見過,難道孩子生在農村就要矮人一截?

  雞西市教育局局長楊鴻語說,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導致農村學校生源嚴重不足,農村教學網點分散,教學質量差。如果按"平鋪式"的方法投入辦學,有限的資金既不能發展小規模的農村小學,又無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將導致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五項措施保證農村集中辦學的實施

  雞西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集中辦學的關鍵是如何保證集中後的學校能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家長滿意。雞西市采取三項措施,保證農村集中辦學的實施。

  一是加強撤並學校的資產管理,統籌利用教育資源。集中辦學的難點,在於資金投入。雞西市在多方籌資資金的同時,把農村中小學校捨等資產全部按照國有資產進行管理,農村學校調整後的閑置校捨、設備、土地等資產,一律交由合並後學生所在學校管理使用,做到教育資產教育用,確保教育資產不流失。對農村中小學的債務,全部納入政府解決鄉村債務統一計劃逐步償還。

  二是努力解決好學生的食宿和通勤困難。雞西市在調整學校布局時,堅持方便學生原則,將調整後的教學點向鄉鎮所在地或大村屯集中。針對低年級學生不適合走讀的問題,新學校建有食堂、宿捨,並由教育部門實行嚴格的價格和質量管理,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後勤服務同時,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在通勤方面,建立了通勤三方保證制度,學生乘車離校時校長、司機簽字,到家後家長簽字,保證學生交通安全。

  三是加強教學、安全、服務管理。集中辦學後,雞西市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全部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對寄宿制小學的校長進行崗位培訓,並針對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性,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此外,各校都制定了學校安全管理、學生安全監護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實行封閉式管理,保證學生安全。

  四是重新劃分市鄉兩級政府辦學責任,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職責機制。市政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意見》,明確規定全部免除農業稅後,農村義務教育由市政府舉辦和管理。市政府具體負責制定全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組織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統籌安排和管理義務教育經費,保證農村中小學校經費需要等責任。鄉鎮政府履行三條職責,負責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負責治理校園周邊環境,維護學校治安、安全,按有關規定劃撥學校建設用地等。

  五是統籌教育發展規劃,明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和集中辦學目標責任機制。采取全鄉鎮集中、相對集中、保留分校(教學點)等三種形式,計劃到2007年農村小學全部實現集中辦學或相對集中辦學。完善了"校收、市管、校用"的中小學雜費管理機制,對教育經費實行部門預算管理,並在全市撤銷了村級小學財物。

  農村集中辦學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供了有益嘗試

  雞西市實施的農村集中辦學,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學校布點多、規模小、條件差、質量低的問題,促進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實施集中辦學的鄉鎮,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100%。集中辦學提高了教學質量,使農村孩子也享受到城市裡的優質教育集中辦學後,一些鄉鎮附近農場的學生也紛紛轉入中心小學就學。集中辦學的寄宿制促進了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克服了農村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成長的一些不利因素,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集中辦學優化了教師隊伍,提高了農村教育資源投入效益。以密山市為例,集中辦學後,教師由原來的1818名減少到1232名,師生比由1:8.7增加到1:14.1。密山市知一中心學校校長柴方忠說,原來的學校由於布局分散,投入相對也分散,造成了資金的浪費,改善辦學條件難落實。集中辦學統一使用資金,因此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辦學水平,提昇教育質量。

  記者在密山市當壁鎮僑心小學看到,學校設有語音室、微機室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除了基礎課程外,還免費為學生開設了樂器、古詩、寫作等興趣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僑心小學5年3班學生曲世偉說:"新學校開設的語音、電腦、英語等課程都是原來學校沒有的,我還上了古詩班,現在我不但學會了新知識,還能背誦近百首古詩。"5年2班的住校生田月告訴記者,學校的伙食一點也不比家裡差,宿捨裡每晚都有老師陪寢,新學校鍛煉了我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我再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小公主"了。

  集中辦學受到了農民的認可。集中辦學初期,當壁鎮塔頭村曾有三個村的村民集體上訪,反對撤並村級小學。一年後,當看到在新小學上課的孩子既會唱歌跳舞、又懂英語電腦,這些村民又集體上訪,堅決要求撤並村小學。當壁鎮僑心小學校長焦榮偉說,學校把原小學的校田地發包,用承包款補貼學生的通勤、伙食費,使學生在新學校的花費比原來還要少,受到學生家長的普遍歡迎。

  雞西市教育局局長楊鴻語說,2005年到2007年,雞西市計劃撤並中小學256所,並集中辦好162所小學和153所中學,讓更多的農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