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電 為趕采柳樹蜜,張清華帶著他的蜂群半個月前就進山了。辛勞、辛勤、辛苦,是養蜂人一生的寫照,而甜蜜和收獲卻不能時時相伴,這是養了20年蜜蜂的張清華最深的感受。
今年,張清華的蜂群增加到100箱。在過去的19年裡,這位葦河林業局興安林場的養蜂人的蜂群從未超過40箱。聽說記者來采訪蜂業專業合作社,張清華連說謝謝合作社,是合作社幫助他增加了蜂群的數量。
長年身處深山老林,養蜂人最渴望的是山外的市場信息。由於信息不准不暢,常常讓養蜂人得不到收獲的甜蜜,而只剩下辛苦。正是基於這一點,尚志市葦河供銷社於兩年前成立了蜂業生產專業合作社,以期通過信息服務增加蜂農收入,壯大當地的蜂業產業。
養蜂人追花奪蜜,合作社負責人則要追信息奪效益。
張清華說,他養了20多年蜜蜂,也知道蜂膠是什麼玩意兒,但從來沒有想過提取蜂膠去掙錢。去年,合作社主任劉喜剛從全國蜂產品協會年會上得到信息,國際市場對蜂膠的應用研究取得突破,蜂膠可能成為蜂業的新產品。合作社立即從浙江省購進采膠設備,並派出技術人員到養蜂現場輔導采膠技術。到秋天賣了蜂膠,大家一算賬,一箱蜂群增收30多元,全社268個社員共增加收入30多萬元,張清華自己增收3000多元。一個信息,就『撿』到3000元收入,而且它的影響不止一年。合作社送來的這份『厚禮』,讓社員們欣喜不已。
不久前,合作社一位理事到外地考察,發現人家用的采蜜機一次可以同時采8框蜜,而葦河當地蜂農用的采蜜機一次只能采兩框。他回來跟社員一商量,就全部換成了新式采蜜機,一下子提高了采蜜效率。張清華說,工蜂采蜜是為蜂群儲藏食物,當養蜂人把蜂蜜取走,工蜂就認為沒有完成任務,立即又去進行采蜜工作。所以,快一點兒取走蜂蜜,就能使蜜蜂加班加點『工作』。
張清華說,去年蜂蜜銷售價格不理想,大伙兒聽說是蜂蜜出口受限,每斤蜂蜜價格差了四五角錢,長期下去可不是個小數。你說誰能不急。可到底因為什麼出口受阻,誰也說不清楚。
帶著大家的疑慮,劉喜剛跑到北京去問專家。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出口受阻的原因竟是部分蜂產品的鐵鏽含量超標,根源是蜂農習慣使用鐵制蜂蜜生產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隱患引起了劉喜剛的注意,專家說有些蜂產品抗菌素含量已接近超標危險。
於是,蜂業生產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扔下鐵制刮蜜刀,換上不鏽鋼刮密刀;廢掉鐵皮蜜桶,改用塑料桶;用中藥制劑蜂藥代替傳統西藥蜂藥。張清華說,合作社讓深山中的蜂農及時追趕上了山外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