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0日電 『今年7月1日起,無QS標志的冷飲不許在市場上銷售』,此消息一出,市民舉手贊同,而地產冷飲生產企業卻開始犯難。有業內人士指出,此規定使地產冷飲將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如此一來,哈市每年幾千萬元的冷飲市場將是外產冷飲的天下了。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在哈市的冷飲市場上,存在著本地品牌和外埠品牌兩大陣營:本地品牌大多走低端路線,產品零售價從0.5元至1元不等,很少有超過1元的;而和路雪、雀巢等外埠冷飲品牌在銷售中則多從1元起價,最高至十幾元。盡管外地品牌的冷飲產品價格很高,但銷量卻不錯。
記者發現,在我市的一些大超市裡銷售的冷飲產品均為外埠品牌。據業內人士介紹,很多大型超市只賣外埠冷飲的主要原因是外埠冷飲產品包裝精細,廣告宣傳有力度,口味和產品品質有保證,銷售利潤較高。此外,這些外埠冷飲的生產廠家又多與超市有著多年的固定合作關系。與之相比,本地冷飲品牌本身利潤低薄,再加上包裝及推廣上都明顯遜色於外埠品牌,自然就顯得難登『大雅之堂』了。而且,為了在冷飲大戰中佔領更有利位置,一直佔領高端市場的外埠冷飲品牌現在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低價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每年冷飲產品市場的銷售額在六七千萬元左右。由於外埠冷飲產品的價格平均要比地產冷飲產品高出一倍左右,而且銷量也是其幾倍,如此算來,外埠冷飲的銷售額就要佔據冷飲市場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4000萬元以上。
面對外地冷飲稱霸我市市場的現狀,一位賣了10幾年冷飲的攤主想起當年香坊等品牌冰棍紅極一時的情景。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地產冷飲曾遍及大街小巷。遺憾的是,這些曾一度佔據了本地絕對份額的品牌,如今只能眼睜睜地在眾多的外埠冷飲的強大衝擊下黯然神傷。
地產冷飲為何會有如此現狀?有知情人介紹,與本地品牌的低端路線相比,外埠冷飲產品的最主要特色在於品牌優勢。外埠冷飲品牌都十分重視產品包裝,分為盒裝、袋裝,硬包裝、軟包裝等多個系列,而本地品牌的包裝則顯得隨意甚至有些粗糙。
另外,在品牌街上,外埠品牌憑借資金優勢明顯優於地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