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昔日垃圾今成"寶" 黑龍江省利用循環經濟再造資源
2005-05-20 10:36: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5月20日電 過去令人頭痛的垃圾,現在卻成了『寶兒』:垃圾經過燃燒處理變成源源的電流;燃燒後的『殘餘』則成為飼料……一個沒有任何浪費的『閉路循環』就這樣形成了。

  來自權威部門的消息說,這是循環經濟的一個典型范例。省經委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臧毅認為,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提法,其根本在於徹底告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而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專家指出,循環經濟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模式,而應當成為一種發展的理念滲透到各個領域。

  循環經濟=『零排放』

  肇東華潤酒精有限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污水,由於污染了肇蘭河,企業要交納一定數額的罰款,承擔著排污帶來的經濟損失。日前,他們新上了一個節水項目,污水回收提純後可再利用,不僅免去了污水投放的尷尬,企業也由此獲得了新的可利用的能源———清潔水。這個項目使企業年節水600萬噸,節煤10.8萬噸,新增利潤892萬元。

  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經過處理,則轉變為下一步生產的『營養物』或原料。像這樣,微觀層面上的循環經濟在我省的企業中大量存在。

  造紙企業一向戴著污染環境的罪名,現在,越來越多的龍江企業將這頂帽子摘下。牡丹江恆豐紙業集團為了減少過頻洗刷造成的紙漿流失,提高白水利用率,去年投資90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解決廢水處理回用問題,每年減排廢水2170萬噸,新增利潤853萬元。

  這恰恰與循環經濟『減量化』的原則相輔相成。臧毅說,循環經濟有3個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再利用』則提倡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不難看出,這3個原則在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省號稱資源大省,但這並不意味著資源的永續利用。』臧毅說,近年來,大慶原油減產,重點大型煤礦陸續進入資源衰竭區,這些都成為令人警醒的信號。南方諸省頻發的電荒,更讓人深入思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過去我們一直大力提倡清潔生產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做法仍比較單一。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一個企業生產的廢氣、廢熱、廢水、廢物在自身循環利用的同時,成為另一企業的資源和原料,這是解決資源約束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臧毅說。

  據測算,如果采取強化節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能使我省的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准煤降低到1.54噸標准煤,『那麼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制在30億噸標准煤,否則,就要消耗40多億噸標准煤。』循環經濟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據了解,目前國家正在3個層面上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的試點工作,即:進行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試點園區、試點企業的選拔認定工作。我省正在積極爭取將牡丹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納入全國試點園區中。牡丹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8戶企業,正在傾力打造3個循環:化工企業將排放的污水、氣體回收再利用;電廠排放的固體廢棄物爐渣用於生產建材產品;林業紙廠造紙產生的污染水實現梯次利用,最後『零排放』。

  省經委綜合處處長邵春和說,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這與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脈相承的。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是要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將其融入到『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實施中。他描繪出循環經濟發展的美好藍圖:在企業內部形成微循環,在園區或小城鎮打造小循環,在一個地區或較大的城市構建中循環,最後凝聚成一個全省的大循環經濟體系。這樣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攜手,合力攻堅。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