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張秀林:農民致富的帶頭人
2005-05-23 10:35: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單志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3日電 題:張秀林:農民致富的帶頭人

  東北網記者 單志華

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支部書記張秀林
  張秀林,中共黨員,連續33年任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將長營村從一個全縣聞名的貧困村建設成固定資產上億元的小康村。他連續18年被評為尚志市模范黨務工作者;連續五年被黑龍江省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連續三屆被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省農村基層乾部標兵;被省政府授予第七、第八屆勞動模范;被哈爾濱市政府授予第三屆『十佳公僕』等光榮稱號。此外,他還被選為黑龍江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哈爾濱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2003年獲得全國『3.15』金質獎章;2004年被評為全國『百優』、農村『雙十佳』優秀志願者。長營村也被省委授予『五個好』農村黨支部、省文明村標兵。

  張秀林的成績有目共睹,多年來他被授予了數不清的榮譽,然而和張秀林在一起的時候,聽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卻是『我就是一個農民』。

  的確,這也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聽說長營村是個有著1.2億元固定資產,1300萬元流動資金的富裕村,我猜測著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是不是會衣裝筆挺地坐在的辦公室裡等待采訪。然而,在長營村的地頭兒看到的張秀林,卻穿著舊尼子上衣,腳踩著軍綠色膠底布鞋,皮膚黝黑,兩鬢花白,笑起來一臉皺紋,講話憨直實在。在瀝瀝的春雨中查看秧苗長勢的他,看起來的確與其他農民別無二致。然而說起他這三十幾年做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長營村村民所做出的那些不凡成績,卻是任何一個普通農民都難以企及的。

當年的張秀林靠一臺拖拉機起家
  他是一個農民,一個深愛著腳下土地的農民。

  眼前的長營村有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千畝良田,這是張秀林和村民們用了十幾個冬天填土造田造出的神話。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過去,長營村的土地少得可憐,張秀林看到村中的荒灘和修中東鐵路時留下的千畝大坑,毅然決定帶村民填坑造田。由於坑中有很深的積水,造田只能在冬天水面封凍後進行,張秀林他們從5公裡外的山上放炮取土拉回村子,壘在冰面上,等開春冰面融化,土沈到水中,深坑就被填平了。田地離村子遠,晚上,幾十個人就擠在塑料大棚裡吃住。每天清晨四、五點鍾就起來拉土,半夜十一、二點纔能把土鋪完。就這樣用了11個冬天,長營村共投資360萬元,動用土方350萬立方米,8萬多個勞動日,人工造出1280畝良田,把長營村的耕地面積增加了一倍。填土造田後,張秀林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四周的荒山禿嶺,他帶著黨員和村民上山栽樹,每到春天的植樹造林時節,長營村四周的山上隨處可見一撥撥的造林人群。2000年,村裡創辦了林場,現在的長營村已有成林地18000畝,其中,13000畝是材林,5000畝是果樹為主的經濟林。望著眼前油黑的土地,青蔥的樹林,我想起了古代神話裡一位叫愚公的老人。我眼前的張秀林不是來自神話,卻創造了一個神話。

提起長營村的輝煌成績張秀林謙虛地笑起來
  他是一個農民,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農民。

  盡管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張秀林卻知道科學知識對於農民有多重要。村裡有了土地,張秀林覺得象往年一樣種糧食很難收到效益。他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市種子公司、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又專程從東北農大聘請了三位教授,在長營村建起了水稻高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在新造出的千畝良田裡種上了優質稻種,形成了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僅這一項,長營村每年獲利100多萬元。

  長營村地處一面坡鎮郊區,有種蔬菜的傳統。張秀林引導村民成立了蔬菜協會,根據本地實際和市場行情,研究種植技術和選用優良品種。為了增強科技意識,他又在村裡辦起了農民科普學習班,定期請市科委、農技推廣中心的技術員和本鎮的技術能手講課,傳授科技知識和操作經驗。並由集體出資選送了62人參加農業廣播學校學習,現在全村有大專文化的農民有11人,有中專文化水平的有58人。2004年,全村蔬菜面積已達1786畝,其中地膜覆蓋面積1296畝。棚室面積10萬平方米,蔬菜遠銷尚志、哈爾濱、牡丹江等地,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僅此一項村民年總收入可達510萬元。

  去年,張秀林又在農場種植了200畝引自歐洲的紅樹莓,明年就可以大面積采摘。『這樹莓是外國人餐桌上離不開的東西,等樹莓種植規模擴大了,我們就在這建個冷凍車間,把鮮果冷凍出口國外。』站在地頭,張秀林神采奕奕的講著他的計劃,三十年間,就是這樣的一個個計劃,加上踏踏實實地苦乾實乾,實現了長營村的巨變。

和村民研究今年的播種情況
  他是一個農民,一個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農民。

  1973年,張秀林來到長營大隊當黨支部書記時只有23歲。當時的長營村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還欠著17萬元的外債。一番苦思冥想,張秀林決定借錢修好村裡唯一的資產,一臺舊拖拉機,領著幾名黨員進山『倒套子』,給人家拉腳去。一個冬天下來,他們掙回1.8萬元錢。第二年,張秀林又買了一臺拖拉機,收入翻了一番兒。

  對於掙來的錢,張秀林早已謀劃了用途。他要采取滾雪球的辦法,從小到大創辦發展村辦企業。從1974年春天開始,長營村通過『集體投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集一點,從外單位借賒一點』的方式,投資15萬元,先後辦起了運輸隊、制釘廠、制篩廠、機修廠四個村集體企業。四年的光景,這些企業的收入為村裡還清了外債,村裡還建起了寬敞的大隊部,賬面上有了六位數的存款。集體企業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2004年,村集體已有大小企業14家,年利潤總計達500萬元以上。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他並不滿足,他要讓全村農民都富起來。他經常提醒黨支部一班人,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農民一家一戶經營,靠個人致富力量太單薄,村乾部要當好農民致富的引路人。

  1986年,尚志市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張秀林借助這個政策機遇,用村辦企業的20萬元盈利款作本金,吸收村民入股,成立了長營村農民合作基金會。目的是解決本村村民在生產中急需貸款的難題。基金會營業三年,累計發放貸款160萬元。

  在村裡建起運輸隊後,張秀林引導農民通過搞運輸走上致富之路。他向村民承諾,誰家要買車搞運輸,村合作基金會給於貸款扶持。在他的帶動下,1990年,長營村運輸專業戶已達60多戶。張秀林又組織運輸戶,成立了長營村運輸協會,聯系關系單位找活乾,統一安排業務,統一結算運費,養車戶只管出工出力就能賺回錢來。協會的成立大大方便了運輸業戶,也給全村個體運輸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長營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運輸專業村。

  他是一個農民,一個慧眼獨具,目標遠大的農民。

  1993年,301國修到一面坡,張秀林看到了機會,他想:要修路就要用料。我們有車隊,能拉料掙錢。他攬下12公裡的土石方運輸合同,領著長營村百十輛車組成的運輸車隊上路了。就這樣,長營村車隊在修建301國道的幾年間,為村集體掙回送料款650萬元。去年,省公路局又與長營村車隊簽訂了2005年—2008年的運輸土石方承包合同。

  張秀林有著敏銳的長遠發展目光,1983年,村裡搞大包乾時是他力排眾議,頂住了分光分盡固定資產的壓力,保住了當時的3處小隊部和大隊部的房產。他利用這些在當時僅值幾萬元的家底做本錢,進行房地產開發,到1998年,增值純利潤450萬元。

  2000年,他又把發展的目光投向沿海開發區,在遼寧營口?魚圈開發區投資50萬元購買了一處房產,辦起了農副產品銷售公司、制油廠、冷飲廠。現在此處固定資產已增值到上千萬元。

  他是一個農民,象所有中國農民一樣純朴實在,古道熱腸。張秀林在長營村有個外號叫『張全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長營村的事業上,不只謀劃著長營村的致富之路,還時刻操持著全村人的生活。

  過去,長營村人都在自家小院裡打井,但因水質差,甲狀腺病困擾著村民。為此,他決定投資12萬元安裝自來水管道,使家家都吃上了深井裡泵出來的地下優質水,水費全由村裡負擔。為了改變交通環境,村裡投資346萬元整修硬化了8公裡的村道,兩旁栽上了樹。為了孩子上學讀書,村裡每年拿出10萬多元投資給小學校,改善教學條件。

  他心裡裝著全村的鄉親,不管誰家有事,他都熱心幫助。每到春節、仲秋節,他領著村乾部帶著白面、豬肉、水果看望五保戶、困難戶,慰問老黨員、老乾部。村民子女結婚,他幫著張羅,迎娶送嫁,安排得妥妥貼貼。村裡的老人去世,他必去送葬。有一村民患腦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天天抽空去擦屎擦尿,洗洗涮涮。像老人的親兒子一樣。他先後侍候了6個五保戶老人,直到去世。

  他是一個農民,更是一名黨員,一名正直無私、兩袖清風的黨員。

  長營村富了,人們都在猜測這個黨支部書記一定非常有錢。其實,長營村的管理制度十分嚴格,村裡的大事必須由黨支部集體作出決定,任何人都無權擅做主張。張秀林帶頭執行,不循私情,不謀私利,34年來從沒發生過村乾部損公肥私、偏親向友的事情。

  張秀林手裡掌管著百萬資產,但他從來不在集體的錢上打主意,從沒為自己謀私利。1989年他患心髒病花了3800元,鎮領導親自在醫藥費收據上簽字讓他回村報銷,他回家就把收據撕了。他兒子在部隊當兵,按規定每年補助1000元,但他一分錢也沒領過。村裡貧窮時他一分錢掰兩半花,現在村裡有錢了,他仍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傳統。他外出考察洽談業務,經常以涼乾糧、方便面充飢。

  由於張秀林做出的突出貢獻,上級部門給他多種經濟獎勵,累計接近一百萬元,但張秀林分文沒取。問及此事,他很誠懇地說:『我知道錢這東西很有用,尤其是到了我這個年紀,但我這些年做的這些事不是為了錢,拿了錢,我就不是村民心中的張書記了。』

  張秀林經常說:『當乾部就是服務,村民越富我越高興』。現在長營村有運輸專業戶94個,蔬菜專業戶122家,糧食專業大戶8家,餐飲服務專業戶30家,實觀了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發展格局。全村家家有存款,存款達100萬元以上的就有57戶,全村村民存款總額可達3000多萬元。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戶值可達到1.1億元,實現利稅144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9146元。

  張秀林帶著長營村的黨員和村民創造了一個個致富的神話,說起村子的發展,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勁頭。但他不是鐵人,當村支書33年來,他苦活累活都乾在前頭,積勞成疾,患上了乙肝、糖尿病,可他仍然堅持帶病工作,整天東奔西忙,謀劃村辦企業發展,指導產業調整優化,籌劃著『小康村』更美好的未來。

  走在長營村長長的田埂上,遠處的推土機正在平整最後一塊填土造成的田地。眼前張支書,盡管背已微駝,兩鬢斑白,但他邁起步來還是那麼有力,帆布鞋在雨後的田埂上留下一個個腳印。三十幾年,他就帶著這樣的勁頭,邁著這樣的步子,自信、堅定、而又執著的一步步走來,路上的艱辛他只字不提,取得的成就他不願誇耀,留給我最多的還是那句『我就是一個農民』。

站在地頭,張秀林大談他的種地經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