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電 『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乾』,把農業科技送到千家萬戶,送到田間地頭,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來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從而提高農村經濟整體素質,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這一直是各級財政和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孜孜以求的目標。
1998年以來,農業開發共投入科技措施建設資金4.37億元。其中省農業科技園區投入3.22億元,初步建設集高新技術創新、成果展示、技術培訓、科技交易、綜合服務和旅游觀光等6大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現代科技園區,自開園以來先後接待農民20萬餘人,年年舉辦農業科技博覽會,全面展示各種創新和示范新品種360餘個,新技術和新產品100餘項。通過組織參觀、專家指導、技術培訓等形式面向全省輻射推廣,收到了明顯效果。如中草藥種植技術,已輻射到通河、木蘭、方正、肇東、泰來、華南、杜蒙等10多個縣市,加快了中藥材基地發展速度,提高了技術開發水平。示范區輻射全省的中藥材已達到6000多畝,通河縣風山鎮已形成鐵?生產開發基地,農民齊路種植80畝鐵?,當年畝產400公斤,畝收入880元,比種糧食增收3倍多。為提高水稻單產,在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水田項目區積極推廣大棚育秧技術。2000年以來共建育秧大棚1.38萬棟,面積167萬平方米,由於大棚育秧,提高了地溫,延長了生育期,保證了水稻不受低溫旱霜的侵害,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大棚育秧的水稻庫畝產達到500多公斤,比非大棚育秧水稻增產近80公斤。為提高北部地區大豆產量,積極組織推廣大豆行間覆膜技術。2003年在克東等6個縣(市)進行了1.2萬畝優質大豆行間覆膜技術示范,大旱之年獲得平均畝產173至210公斤的高產,比不覆膜大豆增長33.8%%。2004年農業綜合開發把這一技術推廣了大豆產區的22個縣(市),獲得了平均畝增產30%的效益。
省級財政近幾年也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支橕力度。2004年,在中央良種專項補助基礎上,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在全省10個生態區、86個試驗網點篩選和培育優質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增加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安排650萬元用於支持引進名優新特水產品養殖品種。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農業新技術推廣與應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安排專項資金7200萬元,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全面實施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畜牧、旱作農業等12個創新體系的36個項目,促使全省大豆、玉米、小麥、水稻等作物培育和胚胎移植等重點學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提高農業科研單位(農科院)研發水平。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十弱縣』與省農科院項目對接,組織實施了98個科技幫扶項目,重點推進了培訓,科技園區、專家大院和農業科技等『四大工程』,加快貧困縣依靠科技脫貧致富步伐。
今年,各級財政和農業綜合開發將進一步整合資金,重點向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傾斜,重點支持良種化工程建設,加快農作物和養殖品種更新換代,挖掘良種的增產增收潛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力爭在新品種培育、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儲備能力;支持農業科技推廣,對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並在經費上予以保證,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解決支持推廣『最後一道坎』的問題。大力支持標准化建設,向標准化要產量、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