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畔愛國石記錄一個平民抗戰歷程
2005-05-23 14:47:4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3日電 黑龍江省蘿北縣『老蜂王』王明憲曾參加了蘇聯抗日游擊隊,並在黑龍江岸邊刻愛國石,一九九六年經國家文物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太平溝村的黑龍江岸邊有一塊巨石上鐫刻著:『此石可爛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14個大字,銘文所體現的強烈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目了然,但是銘文之中所蘊含的一段鐫刻人傳奇式的抗戰經歷卻鮮為人知。

  據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報道,此銘文鐫刻人王明憲,又名王鶴章,山東省掖縣朱橋人,幼年讀過私塾,因家境貧寒,年僅14歲(1906年)即孤身一人闖關東到黑龍江,不久輾轉流落到沙俄遠東地區,在那裡學會了養蜂技術。十月革命後(1922年),他攜帶五箱高加索種蜂從蘇聯回國,選址蘿北縣太平溝村,開始嘗試在我國東北寒冷地區養殖蜜蜂。此舉獲得成功,蜂群很快發展到數百箱,由於當時的自然條件優越,蜜源好,蜂蜜產量高,其蜂蜜遠銷至佳木斯、哈爾濱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他同時借此向客商介紹養蜂技術,出賣蜜蜂種群,使養蜂技術在東北地區逐漸傳播開來。王明憲在俄國打工期間,不但跟隨熱心的俄國老師學習了俄語俄文、養蜂技術和現代西醫學知識,而且受到十月革命進步思想的影響,樹立了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養蜜蜂富起來之後,就開始了他的社會實踐活動:他經常為當地群眾治病、拿藥,不收分文;他為群眾扶危解困,慷慨解囊。他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盡其所能,送給他們種蜂,傳授給他們技術,不計回報;他因此而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稱贊和尊敬,被當地人和客商們尊稱為『老蜂王』,久而久之,以至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

  1931年,就在他的養蜂事業興旺發展之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此引發了他的一段傳奇式的反滿抗日的經歷。

  

  王明憲仇視倭匪,熱愛祖國,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幼年讀私塾時,聽到父輩們講述過他的祖輩曾有人參加中日甲午戰爭為國捐軀的故事,就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打下了深刻的仇視日寇的烙印。在俄國打工期間,適逢十月革命爆發,他又目睹了日寇侵入俄國遠東地區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增加了對日寇的仇恨,並參加了蘇聯的抗日游擊隊,幫助蘇聯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變後,王明憲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鎮守黑龍江的東北軍馬佔山部,在民眾和士兵的抗日愛國情緒推動下,奮起抵抗,陸續打了一些勝仗,重創了日軍,使王先生感到了一絲欣慰,他高興得對親友們說,『仇人又找上門來了,候他自消自滅決不可能,只有這樣和他拼到底,把他們趕出去!』然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很快使馬佔山部處於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境地,馬佔山被迫退出齊齊哈爾,於1931年初冬在呼蘭河一帶向日軍假投降,以圖從敵方獲得糧彈補充後與之再戰。王明憲在報上看到馬佔山投降的消息,悲憤的心情難以平靜,就到他的一位摯友———在當地開白鐵鋪,人稱洋鐵匠的楊德寬處敘談此事,他激憤的說:『馬佔山投降了,為什麼不抗戰到底呀,沒有中國人的骨氣,這東北河山就要落入日本人之手了,我們中國人要記住這民族的仇恨和國家的恥辱呵!』他讓楊德寬給他找來鐵錘和鑿子,來到黑龍江邊,找到一塊馬鞍形的巨石,借著月光,在上面刻下了『此石可爛,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14個大字!此後不久,王明憲滿懷抗日救國之心秘密參加了東北軍餘部在當地組織的抗日義勇軍,但沒多長時間,因隊伍成分復雜,紀律渙散,孤立無援而被日軍打散,王無奈又回太平溝村經營蜂場。

  

  1938至1939年間,日偽軍在當地沿江及山區的據點多次遭到蘇軍和我抗日聯軍的襲擊,而且情報大都掌握得比較准確。日寇認為太平溝地區有反滿通蘇之人,加緊了對可疑人員的監視。因王明憲從蘇聯回國,思想進步,自然引起了日本特務的注意,王察覺此事後,立即將蜂場交給他的侄兒王驤代管,於1939年深秋攜妻子秘密逃離太平溝,輾轉至哈爾濱市懶漢屯隱居。日寇沒抓著王明憲,就把王驤抓進了憲兵隊,同時還抓了當地獵戶夏季布(鄂倫春人,曾幫助抗日聯軍購買糧食、食鹽等物資,被人告發)。日寇對王驤、夏季布均予以嚴刑拷問,但未得到任何線索,隨之將王驤、夏季布殘酷殺害。

  日寇並未就此罷休,他們撒下特務,四處打探王明憲的下落。至1944年春,打探到了王的住址,日偽蘿北警察局姓栗的局長親自出馬帶著一個姓金的特務到哈爾濱捉拿王明憲。王事先得到消息,佯裝精神病人住進了日偽哈爾濱市立精神病院。當特務找到王的住處時,已是人去屋空,特務又追到精神病院,找到給王治病的科主任醫生胡文宗,胡介紹說:『這個人病情很重,是狂躁型精神病兼心筋變性癥,整天胡言亂語,舉止無常,還吃自己的糞便,已完全喪失了理智,成了廢人』。特務開始半信半疑,查看了病志,又暗中觀察多日,還化裝成病人與王交談,最後終於相信他是一個嚴重的精神病人,纔放棄了對他的追捕。王明憲以他高度的機智和豐富的醫學知識騙過了狡猾的特務,方化險為夷。第二年,即1945年,『八·一五』光復,日寇戰敗投降,王明憲走出精神病院,興高采烈地邀朋友們飲酒數日,慶祝勝利。

  

  1949年,全國解放,他不顧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毅然回到太平溝,修復了已破敗不堪的蜂場,致力於發展他所熱愛的養蜂事業,決心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餘熱。這期間他撰寫了《北方養蜂學》《蘇聯的養蜂業和我》等文,旨在推廣養蜂技術,發展我國北方的養蜂業。抗美援朝期間,他捐贈蜂蜜支援前線,受到當地政府的表彰。1955年,他積極響應黨的公私合營政策,將蜂場交給了當地的集體合作社。之後,因年邁多病,去哈爾濱居住,1957年5月因患高血壓在哈病逝,享年65歲。

  他的愛國石刻於一九九六年經國家文物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由他的家人、蘿北縣人民政府、縣建設局、縣文化局籌資建造了一座愛國石亭,將石刻有效的保護了起來。2005年1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將石刻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戰結束後,面對法西斯的滔天罪行,西方歷史學家為了警示人們不忘歷史教訓,避免悲劇重演,總結出一句警世名言:『千年易逝,法西斯罪孽難消』!而我們中國的反法西斯警世名言:『此石可爛,倭匪之仇不可忘』卻出自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村養蜂人之手,時間上還要比西方歷史學家早了十四年。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