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電 18日,黑龍江省五常市背蔭河鎮中心小學。陽光傾灑在平靜的土地上。
這裡,一群上體育課的孩童正在操場上嬉戲玩耍,他們的笑聲和教室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融在了一起。
據《五常縣志》記載,1933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這裡強佔商號及店鋪民宅,建立細菌殺人工廠(俗稱『中馬城』)。鎮中心小學現在的校址就是昔日的殺人工廠細菌實驗廠關押『試驗品』———中國人的監獄所在地,這裡也是東北抗聯第十軍曾戰斗過的陣地。
在學校的操場邊緣,記者發現一排排的青磚。『這是當年細菌殺人工廠的牆基。』背蔭河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張純告訴記者,『這裡是空心的,一到夏天,雨水到了這裡就下滲了。這麼多年,誰也不敢挖開看看,就怕裡面藏著毒氣彈或者什麼細菌傷害到孩子們。前幾年,在操場的地下有時還能發現死人的頭蓋骨。』
據65歲的原背蔭河鎮中心小學校長潘希貴介紹,他曾在校園裡發現過八口日本人留下的水井,但大家誰也不敢喝井裡的水,最後都填上了。他曾經帶領學生在其中一口井裡挖出了一把手槍,村裡老人說這是抗聯戰士留下的。潘希貴年輕時曾聽說過,1934年初秋,背蔭河『中馬城』發生越獄暴動,王子楊等12名抗日人士逃離了細菌魔窟。
七十多年前,『中馬城』外的老百姓天天看見城裡冒黑煙,卻不知道是在燒啥。後來日本人撤走了,有一個姓龐的老頭爬進城來看清了,冒黑煙的地方是煉人爐。
潘希貴當年也曾帶著學生探尋過細菌工廠的秘密,結果發現了很多頭蓋骨、頭發以及帶有日本字的啤酒瓶和罐頭盒子。孩子們在書上知道,以前這裡關押的中國人是作為細菌的試驗品而存在的,這裡的人們都是為了被注射或以其他方式感染上病菌,再送進解剖室當成解剖材料,或者在極度痛苦的凍傷、低壓中被虐殺。
據《五常縣志》記載,1933年9月,偽五常縣公署強令推行日語課,把日語作為學生必學科目,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
老校長總是不忘教育孩子們,這裡曾經是抗聯英雄戰斗過的陣地,是他們洗刷了中國人民的恥辱。本報記者何興麗文/攝圖為原背蔭河731細菌工廠遺址。
歷史資料
東北抗日聯軍
按照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1936年2月20日,東北黨組織陸續將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等各抗日武裝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其中有9個均發源和活動於黑龍江境內。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戰勝了日偽軍的『討伐』和『圍剿』,打擊和牽制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抗日聯軍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並為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改稱東北民主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