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6日電 題:為了大地的豐收——記延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白桂
白桂俊,延壽縣遠近聞名的農業技術推廣專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他乾了33年。在延壽,農民沒有不認識他的,親切地稱他『及時雨』。『沒有技術,就沒有發言權』
身為農民的兒子,白桂俊深知辛勤勞作仍難以擺脫貧困。上學時,用科技驅走貧困的渴望就印在了他的心中。1972年,白桂俊畢業分配到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工作。從此,他為了實現夙願耕耘不輟。
東光,延壽縣最貧窮落後的村。白桂俊在東光村一住就是10年。他帶領農民建起科技組,將無土育苗、水田條田化等一系列高產栽培技術實驗成功,進而在全縣推廣。水稻無土育苗實驗,秧苗澆一次水需兩個小時,育秧棚內40攝氏度高溫,一天得4次澆水,白桂俊體重1年掉了9公斤。
技術來自實踐的磨礪。白桂俊常說:『沒有技術,就沒有發言權。』在基層,在農村,他完成了上千項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取得了數萬個農業科學數據。
白桂俊帶領中心的技術人員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應對良策,共提出合理化建議260多次。
上個世紀90年代,白桂俊瞄准市場導向,建議『大力發展優質米』。他引進的上育397和日本優質米品種富士光已推廣到全縣乃至全省,累計種植面積達500萬畝以上,生產優質稻米2.5億公斤。僅此一項,全省農民增加收入2000多萬元。『點』稻成金,從根本上治窮致富
農業技術應用效果的好壞,取決於農民的科技素質。33年來,白桂俊舉辦各類科技講座1500多場次;33年來,白桂俊播撒科技星火,足跡走遍了延壽的大小村屯;33年來,白桂俊悉心培養科技示范戶2860人,農民技術員168人,並為全省水稻開發輸送農民技術員600餘人。
裕民村農民技術員金相吉,不但帶頭示范新技術,還搞起了水稻不同株距、種子田等創新試驗,全縣召開現場會時,多次到他家參觀學習。如今,這些農民技術員多數當選為村主任或村支部書記,成為科學技術推廣的『二傳手』。
近幾年,白桂俊把科技指導的重點放在了中低產戶,特別是貧困戶上。他常說,惟有依靠科技,纔能從根本上治窮致富。
1998年春,東明村貧困戶崔學秀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白桂俊請求技術指導。白桂俊多次走訪了解情況,幫助他制定科學種田規劃。從此,老崔開始了與新技術、新品種的『近距離接觸』。科技『點』稻成金,水稻畝產從450公斤增加到550公斤,貧困戶變成了科技示范戶———成為延壽水稻育苗大棚套種粘玉米獲取高效益第一人,水稻新基質無土育苗獲得試驗成功的第一戶,年收入6萬多元。『只要農民找到我,我就一定管到底』
白桂俊一年下鄉180多天,農忙時節甚至整月都不回家。面對農戶的求助,白桂俊承諾:『只要農民找到我,我就一定管到底。』
原洪星村農民金龍俊,因誤用旱田除草劑,秧苗不返青,甚至出現死苗,抬錢種的三?地眼見撂荒。白桂俊及時趕到現場,開出了『解毒』方:馬上排水,串水兩遍。沒錢買藥,白桂俊又給他拿來6盒『農樂』,教他兌水噴霧解毒,救活了稻苗。
2003年,雙龍村、中勝村,水稻苗床發生嚴重病害,受災農民心急如焚。白桂俊調查發現,是使用不合格農藥『肥士特』所致。受農民委托,白桂俊與廠家據理力爭,談判8個多小時,最終農民獲得賠償。『我的內心從不敢稍有倦怠』
白桂俊白天下鄉,晚上伏案奮筆疾書。他編寫出水稻畝產千斤栽培模式圖、無公害栽培『明白紙』,延壽縣三大作物、萬壽菊等高產栽培模式和技術規程……長夜寒燈,許多先進的栽培技術模式就是這樣『搶』出來的。
去年9月,患有嚴重胃病的白桂俊不得不住院治療,先後三次手術。住院期間,他用手機指揮農技工作,為農民諮詢服務。在病榻上,他給縣裡寫出一篇《關於發揮延壽縣水稻技術獨特優勢,搶佔全省先進地位的意見》。
白桂俊把農業科技的創新比喻成作家夏衍故事中的那粒發芽的種子,永遠迸發出無比的力量。他說:『我的內心從不敢稍有倦怠,即使在病床上也在思考著農業技術的創新。』
多年來,白桂俊在國家和省級刊物發表20多篇學術論文,獲得國家農業部、省、市各類科技獎項39次,其中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術獲得省委、省政府重大效益獎。20多年來,僅水稻一項,延壽縣總增產稻谷10億多公斤,增收12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