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0日電(記者張丹) 5月29日結束的『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黑龍江省賽區智能機器人選拔賽』上,記者采訪了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究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鮑青山博士。結合研發成果,他暢談了機器人學在未來社會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利用拼裝機器人普及高科技教育。
他說,21世紀中期,人類社會將全面進入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時代。最近10年,有關機器人的研究與應用水平將取得重大突破。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機器人的制造與銷售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使我們整個民族不在機器人時代到來時落伍,非常迫切地需要從孩童時代開展機器人學普及教育。
鮑青山博士說,機器人學科教學,是指把機器人學看成是一門科學和一種現代社會成員應該掌握的文化,在各級各類教育中,以專門課程或學科滲透(整合)的方式,使所有孩子都能掌握關於機器人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有興趣纔會持久!"對於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普及高科技機器人知識,鮑博士建議以拼裝機器人為載體,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進行:微觀上,一是組建以學校或者科研機構團體為主體的拼裝機器人俱樂部。孩子們在這裡定期接觸一些前沿的機器人學教學用具,並親手實踐,遇到不懂的問題現場由老師解答;二是組織機器人學科普講座,由高校的機器人學專家或者科研人員授課,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機器人相關知識;三是組織一些知識競賽,技能比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宏觀上,一是學校要將機器人學作為一門課程列入科技課或者校本課中,制定完善正規的教學計劃,並將機器人學教學和其它學科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相得益彰;二是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區域性和全國性的機器人設計和制造大賽,以循環賽等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媒體應該多轉播這些比賽,讓學生能在觀看比賽中,學習新知識,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
鮑博士說,教育部最新頒發的《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已將智能機器人技術列為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在南方的很有城市,機器人學教育已成為中小學選修課程。在日本和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也已經開始在信息技術課與課外科技活動開設了有關機器人學的課程內容。我國要趕超世界教育先進水平,必須大力加強機器人學教育。
他強調說,普及機器人知識教育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所需經費應列入正常的教育支出,而不是轉嫁到學生身上;高校在機器人課題項目研究上應多考慮普及型產品的研發,把更多更適用的機器人教具送到學生的書桌上。
幼教機器人:孩子心中有一個夢想
一種名為"諾寶"的幼兒教育拼裝機器人日前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成功。研制者說,"諾寶"的誕生將以更為簡單的形式讓幼兒機器人走進孩童的世界,實現他們想制造機器人的夢想。
這款機器人教育組件融合了現代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傳感信息系統、自動控制、機器人學和人工智能等多領域的先進技術都得到了應用。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學院機器人研發中心開發設計。首批教育組件分為"探路先鋒"、"無敵追蹤"和"幻影雷達"三個系列,每個系列都需要孩子動手拼裝。
研制者、機器人學博士鮑青山解釋說,這款機器人頭部有一個類似人眼的高靈敏紅外傳感器,發射出的紅外線感應到外界的障礙後,會把信息轉為信號傳輸給"大腦"??智能芯片。"大腦"作出判斷,並通過傳感器向運動系統傳達指令,調整行動路線。"諾寶"其它系列的教育組件也都采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研發,每一款都蘊涵多種機器人制造知識。
哈爾濱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光敏說,目前無論是兒童玩具還是小學生科技課教具大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成品,科技含量不高,沒有真正將科技元素、原理與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拼裝機器人兼顧科技和趣味,既可以作為教學用品,也可以給孩子當玩具。他們在組裝、拼制過程中,學習領會書本知識並自覺轉化為能力。
學生家長趙敏說:"孩子對機器人都很感興趣,但因為家長的學科背景不同,對於機器人的問題很難回答得科學准確。通過和孩子一起組裝機器人,不少問題迎刃而解,我們也學到了知識。"
鮑青山說,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中國機器人研究的一支重要隊伍,多年來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級研發項目,如"863計劃"、"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等。拼裝機器人是學校科研服務社會的又一體現,目的是為孩子們提供一種高科技玩具,為中、小學的科技實踐課提供教學用具。通過這樣的實踐載體,實現素質教育,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讓高科技機器人真正走進孩童的世界。"
機器人幼兒教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機器人技術涉及多門科學,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現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標志。因此,機器人技術是世界強國重點發展的高技術,也是世界公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很多國家已經將機器人學教育列為學校的科技教育課程,在孩子中普及機器人學知識,從可持續和長遠發展的角度,為本國培養機器人研發人纔。
在這方面,美國和日本一直走在前列。幾年前,日本索尼公司開發的機器狗為在孩子中普及機器人知識尋找到了理想之路。這種能自動翻身、會平地四足行走、簡單肢體動作、簡單語音表達、識別和控制物體,並具有基本觸覺能力的"仿真狗",幾乎一下子吸引了世界孩子的目光。當然它也在"主人"的呵護下,搖著尾巴走進了中國的家庭,很多學校還把它選為教學用具。
在機器狗"汪汪"的叫聲中,中國從事機器人研究的專家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機器人足球運動開創者"美譽的機器人學教授洪炳熔說,中國不能靠進口別國的技術生存呀,要振興必須有人纔,而人纔必須從小培養。
為了讓孩子從小能玩到中國自己制造的機器人玩具,國內在機器人研究領域有建樹的專家們,開始將目光從成熟的工業機器人制造轉向智能服務機器人。他們開發出了與孩子興趣相關的產品,如機器人導游員、收銀員,探路狗、機器貓等,使中國的孩子也可以從小知曉機器人,嘗試在機器人提供的服務中生活,和國外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每年都開展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活動。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迅速普及,這項活動更是如雨後春筍陸續在二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蓬勃興起。在廣大的青少年當中,形成了探索機器人奧秘,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潮。
據統計,目前全國青少年機器人愛好者已經超過了百萬。他們每年都通過各種形式投身於機器人的高科技競技與機器人科學研究和工程研究活動中。研究、創意、動手制作機器人活動已成為新世紀中小學校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新亮點和新領域。智能機器人教育進入學校已成為可能和必然的趨勢。
黑龍江省知名學者王朗玲教授說,隨著數字化生存方式的到來,下一代將更多地和機器人打交道,適合孩子的機器人玩具和教學用具意義顯得十分重大,一個機器人可能蘊涵了包括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多學科的知識,如果能夠應用到現在的學校校本課教學之中,就能對各種學科起到推動和融會貫通的作用。從這一點考慮,中國的機器人研發者們任重道遠。
據了解,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中國已形成一大批較有經驗的機器人研發隊伍,已經初步掌握了機器人的設計技術,他們苦練內功、培育新人、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正在為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如何更好地為國民服務、讓中國機器人走向產業化並參與國際競爭兩大方向而努力。
優秀的幼兒機器人產品從何而來?
7歲的李霽好奇地看著老師手中的機器人玩具。確切地說,那是一盒零件:天線、探測鏡、車輪、電路板、外殼......雖然裝好這個機器人需要參考圖例、並花費一番心思,但這已經引起了他的興趣。那些拆開包裝就能玩的遙控車和變形金剛等,李霽早玩膩了。
十幾分鍾過去了,李霽只裝好了外觀,電動系統卻無法啟動。他著急地翻著圖例,還是弄不明白,最後只好向老師求助。
李霽的爸爸李寶林說:"孩子逐漸長大了,上了小學,再不能用模型車、布娃娃陪伴他了。更何況現在有些玩具設計粗糙,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我看老師拿的這個玩具就很好,孩子在動手拼裝過程中體會到了科技的樂趣!"
"現在的確需要高科技的玩具填充市場。在部分學校周圍的商店裡賣的玩具簡直是在害孩子。看似一盒口香糖,抽出來卻是一只'大蟑螂';文具盒設計成'棺材'、削筆器變成'裸體美女';逼真的衝鋒槍起名叫"恐怖系列"此外還有'黑老大'用的'砍刀'、'挑腳筋'用的'匕首'......暴力、恐怖甚至色情的東西太多,這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和完善是十分有害的。"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張坤副教授說,"孩子的思想好像一張白紙,從小就應該打下科學的烙印,玩具應引導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啟發心智和思維。"
在深圳一家幼兒園教外語的李鯤老師也有同感:"玩具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興趣和愛好,比如很多孩子從小接觸過帶錄播英語功能的玩具,到學校後,他們明顯對英語感興趣。可以看出,玩具已經不僅僅是陪伴孩子打發時光的工具了。"
教師張春傑說:"按照國家規定,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辦了以科技教育為主的校本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設計模型,然後把相關知識融入其中,讓知識迅速轉化為能力,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如果能夠有科技含量高、趣味性強的教具就可以容納很多的呆板的理論知識,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說:"在'兩會'上,我就積極倡導,類似航空航天、機器人等高科技知識的普及應從孩童時代開始,尤其不能輕視玩具的作用;增加孩子的科技知識,學校的科技課非常重要,但要選擇良好的教學用具。開發和研制高科技玩具、教學用具的責任應當落在高等學校的肩上。國內高等院校集中了大量的科技精英,掌握著系統、超前的科技資源,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責。
高科技玩具從何而來?王樹國提出,國家和有關部門應大力支持與之相關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支持和扶持一批優秀的高新科技企業與高校對接,不斷更新和研發孩子的玩具,並逐步嘗試將玩具和教學用具結合起來,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政府可以依法對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價格進行監管,多方齊心協力共同讓高科技玩具陪伴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