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長開始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錢,孩子們也相互攀比,許多"小皇帝"、"小公主"的奢侈消費讓人瞠目,兒童高消費愈演愈烈。專家認為,家長們用金錢堆砌起了"黃金一代",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兒童消費,對孩子過分溺愛,"黃金一代"將成為寄生一族,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給社會造成沈重的負擔。
兒童畸形消費公式:4+2<1
記者在哈爾濱市冰球館附近見到了正准備帶著兒子學習花樣滑冰的何先生,他說,9歲的東東這個月消費了6000元,平均每個月也得3000元左右。
何先生介紹,他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東東更是3個家庭全力呵護的"獨苗",夫妻倆每個月在兒子身上的投入都不小,而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退休工資也幾乎都成了孩子的零用錢。每個月3000元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吃、穿、玩等方面,孩子很少在家吃飯,比薩、快餐和海鮮是兒子的最愛;東東逛商場都是自己選衣服,他喜歡的品牌沒有低於200元的,每個月奶奶都要帶他逛幾次;至於去動物園、游樂場等旅游場所游玩和買高檔兒童玩具,則由外公和外婆負責。此外,在興趣班等方面的投入也不少,游泳、鋼琴等興趣班的學費都不少。這個月東東說要學滑冰,妻子就花幾千塊錢買了冰鞋、服裝,找了輔導老師教他學習花樣滑冰。
"為慶祝兒童節,這幾天他還要妻子帶他去影樓拍一套900元的照片!"何先生說,現在生活條件好,應該讓孩子們享受快樂的童年。
與何先生相比,已經買好兒童節禮物的張女士對兒子的高消費有點吃不消。她說,現在學校裡的攀比風愈演愈烈,還沒到兒童節就開始比起誰的禮物貴、高檔。兒子看到一位同學買了700多元的籃球鞋,又羡慕、又著急,立即讓我給他買一雙更好的。為了不傷他的自尊,在同學面前有"面子",我和他爸只好在自己的生活花銷上精打細算,給他買了一雙900多元的球鞋。張女士無奈地說:"現在的家長再苦、再累也不願讓孩子受苦、沒面子!"
哈爾濱市婦聯兒童部主任焦魯藝說,目前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經常出現夫妻及雙方父母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情況,溺愛容易產生"小皇帝"、"小公主",4+2<1的畸形消費公式也就出現了。孩子在大人的縱容下揮金如土,把家人給的"愛"和同學比吃、比穿、比闊氣,過節還要比消費、比排場、比禮物。對哈爾濱部分家庭的一項調查表明,通常一個獨生子女的平均消費約佔一個普通雙職工家庭收入的1/4左右。哈爾濱2004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只有1100多元,而許多中高收入家庭每個月在孩子身上的投入都要超過2000元,兒童高消費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家長與社會聯手制造"花錢機器"
"孩子們不是天生的'花錢機器',兒童消費成人化、貴族化也非一日之寒,這種消費心理是受家長和社會影響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理諮詢門診主治醫師張文藝認為,兒童高消費現象反映出許多成人社會存在的問題。
張文藝說,高消費現象在獨生子女群體中很普遍,主要是家長的溺愛造成,而許多家長並不承認自己的溺愛,這樣更容易養成孩子的畸形消費心理。家長們都把孩子作為主要情感寄托,但平時與孩子的交流卻很少,並不了解他們的真實心理。擔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樣幸福,喜歡用物質和金錢表達自己的愛。特別是幾個家庭同時培養一個孩子時,老年人的感情基調比較豐富,"隔代親"情結會讓他們對兒童的要求來者不拒。久而久之,孩子們也習慣了這種扭曲的愛,開始肆無忌憚地向家長索取。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虛榮就是家長的虛榮!"張文藝說,兒童並不是天生就喜歡花錢,而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纔養成了不同的消費心理,家長本身消費觀念不健康,兒童消費成人化、貴族化的趨勢就越明顯。一些家長為表現優越條件,喜歡用高檔的服裝和名牌用品"武裝"自己。孩子天生喜歡摹仿,但自制力比較弱,這種攀比的風氣很容易助長孩子的虛榮心,而家長們卻不以為然,反而助長這種攀比風氣,造成兒童虛榮心膨脹。
焦魯藝分析,社會消費大環境也影響著孩子們的消費心理。商家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女人和孩子,一些商家只注重經濟利益,在廣告和促銷中把目光瞄准了孩子的錢袋。以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籍為例,過去一本普通讀物只要幾塊錢,現在的商家紛紛推出精裝本,內容沒有變,價格卻翻了10幾倍,玩具、服裝等方面更是如此,孩子們在商家營造的攀比氣氛中很容易養成高消費習慣。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介紹,成人社會的價值感和滿足感很容易被兒童直接嫁接,並最終影響孩子們的消費心理,高消費行為已經成為許多兒童心理宣泄的重要途徑。成人對金錢等外在的東西看得很重,並因此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兒童也是如此,當他們在學習等方面不能充分體驗滿足感時,容易通過物質滿足獲得精神滿足,如在衣服、玩樂、吃喝等方面進行攀比並獲得認同和尊重。
寄生危機:"黃金一代"將成為垮掉的一代?
"再富不能富孩子,兒童高消費容易導致寄生危機!"王麗敏說,高消費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感,獨立生存能力很差,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最終成為"寄生一族"。
王麗敏認為,錯誤的消費觀念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黃金一代"將成為垮掉的一代。由奢入儉難,一旦失去父母及親屬的經濟供給,不能維持已經習慣的巨額開銷,他們很難在社會上繼續生存下去。有的為維持高額消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寄生一族"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防止寄生危機家長要'心狠',特別注意'第一次教育',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正確消費觀念!"王麗敏建議,家長要慎重對待孩子的消費要求,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要花,防止他們養成虛榮、攀比作風。還有,家庭教育內部要一致,個別家長的溺愛只會滋長孩子的攀比之風。年輕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榜樣,正確引導他們的消費心理。
此外,學會科學理財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可以有逐步、意識地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理財計劃,告訴他們要用這些錢來維持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費,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愛心,尊重和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克服他們在消費中的自我中心意識,培養其獨立生存能力。
焦魯藝提出,學校和社會也要營造健康消費氣氛,抑制攀比風氣,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社會責任感。老師應教育學生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學校也可以設立"學生小銀行",讓孩子把平日裡家長給的零用錢存起來,或者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把錢捐給和自己同齡卻又上不起學的農民工子女,以此獲得健康的價值感和滿足感,快樂成長遠離寄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