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劉東良:『三步曲』鋪就小康路
2005-06-07 15:41: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呂海雲 徐大勇 呂天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7日電 1981年以來,劉東良擔任了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的黨支部書記。前山村是革命老區,全村68戶,276口人,3200畝耕地。1973年建村之初,大家住的是馬架子,點的是煤油燈,走的是泥漿路,喝的是地表水,吃的是返銷糧,人均收入只有36元。

  20多年來,在劉東良的帶領下,前山村人經過艱苦奮斗,終於讓自己過上了好日子。2004年,全村農業總產值、固定資產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60萬元、270萬元和10000元,是1980年的120倍、163倍和210倍,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磚瓦化率分別達到100%、90%和95%。前山村先後被評為『全市小康示范樣板村』、『省文明村建設標兵』,村黨支部2001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這樣的驕人成績,歸功於劉東良的發展『三步曲』。

  第一步,開荒田,興科技。早在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還沒有大面積鋪開的時候,劉東良就帶領村民在七臺河市第一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貸款買了一臺拖拉機和配套的農機具,開荒2000多畝,到198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元,一舉摘掉了頭上的窮帽子,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

  劉東良組織村民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標准化圖書室,購回了1000餘冊各種科普圖書,並聘請科技專家到村裡辦起了農民夜校和科普培訓班,向農民傳授農業種植新技術。經過幾年努力,玉米大雙覆、大豆壟三栽培、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技術在前山村相繼推廣成功,中棚育苗超稀植水稻?產達到9000公斤。

  第二步,發展特色種植,加快經濟發展。實施了旱改水工程,又開發荒原改造低產田1000畝,全部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為村裡增加經濟效益近百萬元;實施了撓力河治理工程,修築河堤4公裡,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達到5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實施了山林綠化工程,造林900畝。全村共種植平貝1.5萬平方米,枸杞子95畝,龍膽草195畝,竄地龍400多畝,村民人均增加收入近千元。

  第三步,以牧興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村黨支部通過考察論證,適時提出了『農業立村、北藥興村,牧業富村』的發展新思路。從山東引進波爾山羊50只、小尾寒羊200只、莎能奶山羊35只、絨山羊70只,僅一年多的工夫,全村養羊已達到700餘只,村民收入直線上昇。

  在劉東良的帶領下,前山村這個不到100戶的小村,集體積累已達到270萬元,戶均存款超過20萬元,全村個人財產超過百萬元的已有9戶。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