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9電 6月1日—6月7日,《新晚報》做了一個『城市陋習讀者調查』。從回收到的有效問卷中,進行了統計和總結,希望能夠從中發現這座城市中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生存方式,並期望著,我們能夠一同攜手,找回那些已漸漸失掉的文明。
調查時間:6月1日—6月7日
調查樣卷:500份(有效樣卷438份)
調查內容:問卷一,《12種陋習調查》;問卷二,《陋習9問》
調查范圍:哈市8個區的部分社區、大學、機關、工廠、個體業者等
被調查者文化程度:從小學到研究生不等
從回收到的有效問卷中,進行了統計和總結,希望能夠從中發現這座城市中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生存方式,並期望著,我們能夠一同攜手,找回那些已漸漸失掉的文明。
問卷一總體分析:
在問卷一中,我們精心設置了『隨地吐痰、隨地便溺、破壞公物踐踏草坪、行人違反交通規則、機動車爭道搶行、亂拋亂倒、大聲喧嘩、膀爺、說髒話、勸酒嗜酒、好斗、浪費』12種城市陋習,並按市民觀察到這些行為的發生頻率,將其分為『隨時隨地、較為普遍、偶爾可見、極少、說不清楚』5個等級。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隨地吐痰,成為市民隨時隨地能觀察到的陋習中頻率最高的。緊隨其後二至五位的不良行為依次為:機動車爭道搶行、勸酒嗜酒、破壞公物踐踏草坪、隨地便溺。隨地吐痰最常見
對收回的問卷統計表明:有72.3%的市民幾乎每天或者每周都能夠看到隨地吐痰的現象。
雖然如此,卻有分別。很多市民反映,在他們所居住的小區內隨地吐痰的現象很少,而小區以外的街道上隨地吐痰的現象就非常普遍和嚴重了,在公共汽車站和火車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嚴重。很多人的行為表明: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與我無關,缺乏主動維護公共衛生的意識與習慣。
嗜酒非常普遍
本來嗜酒純屬個人愛好,算不得什麼陋習,可是我們從調查問卷中卻發現,認為哈爾濱人嗜酒是一個『極其普遍現象』的已經佔到了一半以上,這可就說明問題了,一個城市的酒精度如此之高,值得我們關注。
46.5%的被調查者認為哈爾濱人嗜酒現象普遍存在;41.4%的被調查者認為和國內其他地方相比,哈爾濱人嗜酒程度比較高;有39%的被調查者認為,勸酒比嗜酒更加令人反感。
哈爾濱人愛喝酒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喝酒,不僅是一種社交行為,也成為發泄和排解郁悶的一種方式。但任何行為都應有一個度,沈緬於酒精,時間長了,會讓人意志消沈,精神萎靡,而『喝傷了身體喝傷了胃,喝得媳婦背靠背』,既影響身體、精神健康,又影響家庭和睦,喝大酒確實令人擔懮。
在被訪者中,不少人認為,勸酒是一種陋習。一到酒桌上,能喝的『舞舞咋咋』,不能喝的心驚膽戰,尤其外地客,一提哈爾濱人勸酒的本事,十有八九恐懼:『到哈爾濱乾事,最難過的就是酒關。』
市民最討厭的三種陋習
隨地便溺、吐痰、機動車爭道搶行
在『選出你認為最令人討厭的三種陋習』中,隨地便溺、隨地吐痰、機動車爭道搶行位列『三甲』,遠遠超過了『大聲喧嘩、說髒話、膀爺』等不文明行為。
細加分析,這三種陋習有一共性:都在不同程度地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
『大聲喧嘩、說髒話、膀爺』等,固然令人看不慣,但是,畢竟僅僅是感觀上的刺激,但是『隨地便溺、隨地吐痰』就不同了,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不良衛生習性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因素。誠然,由於公廁少,成了一些人隨地便溺的理由;由於氣候原因,鼻炎、咽炎患者多,成了張口就吐的借口,但便溺、吐痰顯然已經不僅僅是聽著鬧、看著煩的現象,而是成為了許多疾病的來源,比如『非典』———當生存受到威脅,人們自然不乾了。
機動車爭道搶行,成為人們最討厭的陋習之一,其實很出乎我們的意料,但細想,又確在情理之中。一些司機的不良行為,確實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威脅著每個家庭的幸福。據調查,我國每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約10萬人,成為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之首。
問卷二總體分析:
在問卷二中,設置了『你認為哈爾濱人是否懶惰』、『陋習形成的原因』、『改掉陋習難不難』等9個問題。從中,我們既看到了一些劣根性,也看到了希望。
『懶』成了陋習難改根源?
在『你認為哈爾濱人是否懶惰?』『是,不是,不好說』三種答案選擇中,有5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是』。
一個結果,兩種情緒。一種是哀嘆,而另一種則是『可喜可賀』,因為我們有強烈的自我批評意識。但由此似乎也就能夠解釋了,為什麼陋習那麼難改,因為我們『懶』。習慣成自然,已經懶得改,也沒試過去改。
陋習形成,內外因共同作用
在此項調查中,被調查者對陋習形成的原因各有說法,其中有60%的人認為是『道德意識不強』和『環境髒亂差』兩種主客觀因素共同造成的;而緊隨其後,在多項選擇中有55%的讀者認為『周圍人互相影響』造成的,而『社會監督力量薄弱』的選項比例也高達45%。
由此可見,陋習的形成說穿了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陋習的革除也有反復性的特點,因此,革除陋習沒有終點,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
欣慰:投以鄙視的目光
在『目睹種種陋習,你的反應通常是』的選項:『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當面指責;搖頭不語;敢怒不敢言;投以鄙視的目光』中,絕大多數人選擇『投以鄙視的目光』。
盡管很少『當面指責』,但『投以鄙視的目光』已經令人很欣慰了,相信眼神的『殺傷力』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懾力。當然,隨著文明的前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站出來當頭棒喝,相信,當『敢於責問』聲聲鵲起時,我們與文明已經不遠了。
希望:陋習會越來越少
這張調查問卷總結到最後,我們看到了一個令人欣慰的選項——在『你認為自己的下一代跟自己比』的問題中,幾乎全部參與調查的人都選擇了『陋習肯定越來越少』,這讓我們十分感動,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許多冰城人已經意識到,在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陋習,有些人正在努力改正;還有些人認為雖然難,但以後會努力去改;絕大多數人們的態度十分積極,他們認為『陋習』在我們這座城市的下一代身上一定會減少再減少。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答案,一些文明,也許曾經失去,但是,我們會一直在努力,努力找回那些曾經失落的。
一座城市的市民總是對自己生活著的地方情有獨衷。甭管旁人怎麼說三道四,自己就是覺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於是,曾幾何時,我們在這些行為與思維的慣性中,漸漸失掉了我們的文明。長此以往,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精神會不會也在我們慣常的生活中轟然倒塌?
為了配合此次城市精神大討論,《新晚報》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從這座城市的主人——市民那裡,了解到了大家眼中那些毀掉我們文明、侵佔我們生活空間、甚至威脅到我們生存的種種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