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9日電 題:同江火了口岸經濟 富了一方百姓
今年春天,同江口岸醒來早。
明水期剛開關,東西兩港一片繁忙:運輸進口木材、出口蔬菜、水果、紅磚、家電產品的車船,穿梭不斷。
開闢大通道、建設大口岸、發展大經貿,使同江口岸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04年,同江口岸實現過貨39.3萬噸,位居黑龍江省第二位,實現貿易額3億美元,同江成為黑龍江省東北部邊界線上重要口岸之一;在外向型經濟的拉動下,GDP連續3年、地方財政連續2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外向型經濟所創產值佔全市GDP的30%以上,所創稅收佔全市財政收入的35%以上。
只有選准路子,纔能邁開步子。同江在審視市情的基礎上作出了科學決策——突出口岸經濟重點,實施外經貿牽動戰略
口岸是同江最大的優勢。同江,因口岸興,因口岸落。
1993年,大大小小700多家經貿企業,紛紛落戶同江。一時間,同江的大街小巷,抬眼便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經貿公司,開張的鞭炮聲不絕於耳。當年,口岸實現過貨20多萬噸,實現貿易額2億美元。
無序的競爭,只能帶來痛苦的果實。到1994年,隨著口岸經濟滑落,同江經濟也一直徘徊不前,到1997年,跌落到低谷。
交了昂貴學費的同江人,在等待鳳凰涅的機會。
1998年,同江人抓住俄方政局穩定、經濟日漸復蘇的機遇,把發展口岸經濟的目標鎖定在以港興市、外貿牽動、南聯北開、網絡延伸『四大戰略』,推動口岸經濟復蘇。
思路決定出路。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從上屆領導手中接過發展口岸經濟的『接力棒』後,進一步提出了突出口岸經濟重點,做大口岸物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構想,把大通道建設作為突破口,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既立足於國內需求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既充分用好內資?又有效利用外資,堅持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走出一條以口岸經濟為牽動,加快市域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
公路、鐵路、水路三路高歌猛進。同江市全力打通對俄貿易大通道,構建口岸新優勢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過專題研究,把同江市的產業發展定位為:東北亞國際物流中轉與貿易中心。
同江決策者的認識與專家的思路不謀而合。
建港口、鋪鐵路、修公路、抓邊貿、建市場、促物流。
路通了,物流了,聚集了人氣帶來了商機。投資者蜂擁而至,曾經冷落的邊陲小城又熱鬧了起來。
同江至日本酒田港江海聯運首航成功,從而確立了同江成為黑龍江省江海聯運始發港的地位。可多年來,由於同江港年吞吐能力低,疏港能力差,這條黃金水道卻沒有生『金』。興建東西兩港,擴大吞吐能力,成了同江領導層的共識。1.8億元資金到位了,哈魚島港口,建設了汽輪渡碼頭,東西兩港竣工後,同江港口年吞吐能力可達600萬噸。
俄羅斯遠東地區豐富的森林和礦產資源,成了國內客商眼中的『聚寶盆』。但苦於同江沒鐵路,每年運輸能力有限,無奈只得從其它口岸繞行。
『必須讓火車開進同江,因為它不僅能給同江人帶來觀念上的變化,而且能給同江人帶來一股股奔馳向前的勇氣。』市委市政府領導如是說。
同江人跑省進京的腳步更勤了。2003年10月,同江人盼望已久的82.4公裡鐵路開工了。目前,富錦市向陽川至同江橫江口碼頭段42公裡鐵路已經合龍,二期工程也已經全線動工。這條投資3.4億元的鐵路建成通車後,將使同江形成年1200萬噸的運輸能力。該鐵路可通過福前線鐵路向陽川站連接全國各地。同時,直通哈魚島碼頭,與俄下列鐵路隔江相對。
在建設鐵路的同時,同江還全力打通對外開放公路新通道,建設了同江市區至哈魚島45公裡的通港公路。同時,又大膽謀劃哈魚島至俄下列港跨黑龍江鐵路大橋項目和中俄跨江浮橋項目,目前,項目進展順利。
3條大通道的建設,使同江口岸成為東北亞物流集散地和連接內地與俄羅斯貿易的橋頭堡。同時隨著同江口岸基礎設施完備和貿易通道的貫通,同江、滿洲裡、綏芬河,我國對俄口岸『新三角』格局即將形成。
路通了,物流了,業興了,民富了。過去給政策商家也不來,如今同江市再次成為眾多商家關注熱點。用同江市曉龍經濟貿易公司總經理劉曉龍的話說:『我們關注的是商機』
同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給口岸經濟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4月份,同江口岸過貨2.5萬噸,實現進出口貿易額7409萬美元,同比增長152%和41%,繼續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
6年前曾在同江大展身手的曉龍經濟貿易公司總經理劉曉龍,對同江可謂既陌生又熟悉。6年前,曉龍經貿公司誕生了。可由於當時同江口岸不暢通,公司對俄貨物全部都從滿洲裡、綏芬河等口岸過貨。
今年,瞄准了商機的他再次踏上同江的土地。經過1個多月的考察論證,他果斷決定投資2000萬元,建設8萬平方米的果蔬建材批發大市場。
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
與劉曉龍一樣,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和保定市廣大工商業戶,也把投資的『繡球』拋給了同江,投資3000萬元的同鑫輕工大市場於去年12月8日投入運營。
這兩大市場建成後,使同江原來分散經營的旅游貿易向規模、集團化方向發展,讓同江成為中俄商品貿易重要集散地。
同江,工業弱市。如何發展工業,致富一方百姓?同江的決策者又使出『殺手?』:依托口岸優勢,建起了3個工業園區,走出了獨特的工業發展之路。利用俄遠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啟動了年加工能力100萬立方米的木材加工區。目前,已有上海林蒲木業公司、綏芬河元亨木材加工廠等17戶木材加工企業到同江落戶。
農產品出口基地已初步形成規模。有著十幾年在俄種植並有出口蔬菜經驗的隆楓經貿有限公司,在同江建立了1.5萬畝蔬菜出口基地,拉動全市完成出口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實現了對俄出口本地蔬菜近萬噸。目前,該市外向型農業收入已經佔到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0%;2004年,農民人均增收的770元中有200元來自外向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