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3日電 隨著土地的規模化流轉,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家門外出務工。『鐵匠趙』就憑著一身好手藝,在合資企業裡賺起了『洋鈔票』。
『鐵匠趙』名叫趙志傑,是方正縣德善鄉德善村農民。自1980年起,他就學會了打鐵、焊接的手藝,在村裡開了個修理鋪,十裡八鄉的農民只要農機具壞了,他都會手到『病』除。時間久了,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鐵匠趙』。
趙志傑家裡地少,8畝旱田每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不甘貧窮的他開始外出打工。2002年,他去了哈爾濱,擺過小攤、乾過力工,每月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錢。2004年,他依靠自己的手藝進了中日合資企業———哈市茅原鐵藝加工廠。起初,他的月工資僅800元,通過潛心鑽研技術,拼命工作,半年後,他的月工資漲到了3000元。年底回鄉過年,鄉裡的年輕人都追著他拜師,他一次帶走了10個小青年。目前,他們的工資也都在1000—2000元左右。『鐵匠趙』說,他還要多收徒弟、教好徒弟,手藝好纔能賺來『洋鈔票』。
據了解,方正縣像『鐵匠趙』這樣賺『洋錢』的有近2000人,年收入可達3000萬元。同時,他們流轉出的土地還為種田大戶們帶來了新的效益,可謂一舉兩得。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