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4日電 題:哈洽會 會展經濟起飛迎來16歲花季
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經過15年陽光和風雨的洗禮,成長為16歲的花季少年。
『南有廣交會、北有哈洽會』,哈洽會正充滿活力和發展力,因為不僅哈爾濱需要它,俄羅斯需要它,東歐需要它,周邊國家和我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以至遠洋國家也需要它。需要就是市場,有需要纔能發展,哈洽會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擁有自己巨大的無形資產。
會展經濟初顯魅力
1990年6月6日第一屆哈洽會是在東北亞一些國家加快市場經濟腳步,特別是在當時蘇聯和東歐國家形勢急劇變化的關鍵時刻而誕生的,從此我國向俄羅斯及其獨聯體以及東歐國家打開貿易大門,在邊境貿易史上奏出新樂章。
1990年至1991年為第一階段,名為『中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經濟貿易洽談會』。這時貿易方式基本是易貨貿易,『3個暖瓶換一臺冰箱,一臺計算機換10噸矽鋼』,這種最初的易貨貿易盡管原始,卻『換』來了對自己和別人的再認識。
1992年至1995年為哈洽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哈洽會更名為『中國哈爾濱邊境、地方經濟貿易洽談會』,主要針對俄羅斯、獨聯體及東歐國家,貿易方式實行易貨貿易和現匯貿易相結合。
從1994年第五屆哈洽會起,開始邀請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我國港澳臺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客商參會參展,國內『南聯』也列為重要內容,現匯貿易比重增大,使哈洽會出現新轉折。哈洽會越來越走向成熟,正在向適應市場經濟方向邁進,一個帶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國際博覽會的雛形已勾畫出輪廓。
1996年至今為第三階段,哈洽會步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開始邀請遠洋國家客商參展參會,邁開了向國際博覽會過渡的新步伐。此時哈洽會更名為『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簡稱哈洽會,逐漸形成了以俄羅斯為主、面向東南亞、輻射全世界的特色。
通過哈洽會形成的會展經濟風頭正勁,哈爾濱人沒有錯過這個機緣,而是躍上哈洽會的這個馳向國際市場的『國際列車』,帶動了地方經濟與國際市場的快速靠攏和接軌。經濟增長『助推器』
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策,我省我市『南聯北開』,構築『東北亞國際經貿大通道和建設國際經貿城』的發展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使哈爾濱逐步走向市場。連續舉辦的哈洽會給哈爾濱人每年一次的在家門口就可進入國際市場的大好良機。通過哈洽會的演練和實踐,觸到了世界市場的脈搏,主動參與國際經貿大循環的意識增強。
國際經貿活動的空前活躍,必然拉動本埠產業的優化和發展。哈洽會上廣泛的經貿合作、招商引資以及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像一只無形的手,把哈爾濱市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向了新階段。
縱觀哈洽會,無法用成交額計算的成果更無以估量:作為哈爾濱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面對這一國際經貿大舞臺,這一最顯示實力、最體現競爭的大市場,企業經營者的理念在開放中發生了裂變,地方經濟在開放中步入了快車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招商環境及市民的文明水准在開放中獲得了提高和飛躍。意味著現代化的哈爾濱的知名度,通過哈洽會這一媒介,在全世界越來越響。做大會展經濟『蛋糕』
作為中國7大綜合性經貿交易會之一,哈洽會已蜚聲海內外。
花季之年的哈洽會步子越走越穩,路越走越寬。
第16屆哈洽會展會層次有較大提高。一是眾多國內外政要和知名人士將蒞臨哈洽會,其層次、規模為過去少有;二是主辦、協辦單位層次提高,擴大了哈洽會的知名度和影響;三是各項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大大提高。
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的特色更加突出。高層次、大規模的俄羅斯客商參展參會,進一步突出和強化了哈洽會的窗口、平臺作用。
振興老工業基地主題更加鮮明。本屆哈洽會設立東北老工業基地合作項目館,以展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的成就,推動東北三省與俄經貿科技合作。
展會內容更加豐富。大會展覽、洽談活動,中俄科技合作高層論壇、北方論壇國際會議等會議活動,俄羅斯商務日、日本商務周等專題經貿活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推介會等推介活動,文藝晚會、文化和體育交流等活動,使本屆哈洽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會展周。
迎著開放的世界走來,迎著東北地區的需要走來,哈洽會適應了歷史,歷史選擇了哈洽會。
現實和未來都將使哈洽會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