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陳清泰點出振興老工業基地兩大關鍵 結構調整 體制轉換
2005-06-14 13:19:3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4日電 13日,在『海外華僑華人振興龍江經濟論壇』上,人們看到了陳清泰的身影。

  振興老工業基地涉及諸多方面的問題,他亮出自己的觀點:調整結構和體制轉換是牽動全局和產生持續效果的兩個關鍵。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結構優化和產業昇級的過程。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所有制結構不合理、產業和企業的結構性低效率、工業部門整合步伐不到位、低效企業退出市場緩慢等,仍是制約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經濟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發揮的重要因素。他說,振興經濟必須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僅僅在國有企業自身的圈子裡搞改革和振興又是沒有出路的。對國有經濟進行有進有退的調整,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改善所有制結構對改變老工業基地狀況具有全局意義。

  陳清泰說,改善所有制結構,一方面表現為國有經濟通過有進有退的調整,向國家必須控制的領域集中;另一方面,則是引進新的投資者,大力發展股份制,使股份制成為國有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陳清泰認為,國有經濟調整有幾點值得注意。

  ———產權轉讓必須在所有者決策監督下進行。

  盡管企業經營者可以提出建議,但有權決定並監督產權變動的是國有出資人機構。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使所有權到位,是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有序調整的前提條件。

  ———必須明確誰是有資格的賣主。

  產權『流轉順暢』的前提是『歸屬清晰』。在國有產權不到位的情況下,『自買自賣』是十分可怕的。很多問題恰恰出在這裡。產權轉讓規則重要但誰是轉讓和執行規則的主體同樣重要。

  ———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資本市場。

  國有產權流轉中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價格。資產評估只能提供一個基礎,最終要靠買主與賣主在產權交易中的博弈發現價格。為此要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形成市場化的價格發現機制。要開闢和規范多種產權交易形式,使結構調整和產權流動有多種工具和渠道可以選擇。

  ———分類指導,區別對待。

  應區別大型、特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壟斷行業與一般競爭行業的企業,分別制定政策。按照中央與地方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的原則,在國家統一的法律法規的指導下,有中央和地方分別主持進行。

  ———把國有職工問題放到重要位置。

  企業並購受到深度影響的一個大的群體是職工。國有企業無論關閉破產,還是並購調整,都必須把職工問題解決好。

  ———妥善處理並購企業的債務。

  企業並購必須是履行法律程序的過程,保護債權人利益是決不能違背的原則。銀行作為主要債權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動承擔起保衛債權利益的責任。堅決制止逃廢債務的行為。

  ———給民營企業以平等的機會。

  國有經濟的調整對其他企業往往是重要的發展機會。一些地方只注意與外資嫁接,排斥民營企業的進入。這是不公平的。

  陳清泰認為,老工業基地有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經濟增長機制卻存在缺陷。這次振興應當看作老工業基地轉變經濟增長機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要放棄急功近利和對GDP的崇拜,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協調發展的理念,著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條件、政策環境、動力機制、產業結構、科教基礎、創新和創業文化以及誠信社會等,在老工業基地形成富有活力的內在經濟增長機制。

  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內在增長機制?陳清泰對此做了認真分析。

  ———體制和機制創新是形成內在經濟增長機制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為改善老工業基地狀況,國家也曾幾次以較大的投入進行改造,但經過一個周期,很大一部分投入成了呆壞賬,希望變成了包袱。由此帶來的一個副作用,是進一步增強了老工業基地對國家的依賴。老工業基地振興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在體制和機制上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異,並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的突破。

  ———培育有效率的市場,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

  有效率的市場會持續激發創業文化和創新精神,由此構成區域經濟騰飛的翅膀。有效的市場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要素投向的吸引力;二是投入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

  政府為提高區域的競爭力,需要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培育功能齊全中介服務、打造企業能從中獲得競爭優勢的環境。如市場進入和退出的自由程度、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誠信環境、與國際市場對接的程度等。這些細節方面的一項項差異,就導致了地區投資環境的巨大差異,這些因素往往就決定投資者的資本投向和投入因素的產出率。

  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另一個因素,是實施一系列有利於競爭的政策、創造支持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商業環境。給不同類型企業輪番吃偏飯的政策,決不是好的投資環境。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見性會使投資者卻步。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度是使當地產業和企業保持不停頓的改善和創新、培育在新興領域獲得成功的能力。

  ———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

  要下大功夫創造條件使國有職工能進能出、國有資本可進可退、國有企業有生有死。鼓勵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形成內部化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加強誠信與社會信用建設

  政府、企業和銀行要齊心協力打造誠信東北。處理不良債務,一是如何化解和分擔已經造成的損失;一是如何防止再發生。即花錢處理不良債務必須形成不再發生的新機制,而這一點更具有本質意義。

  ———正確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經濟已經把各地政府推上了競爭的舞臺。哪個地方的政府有能力、有水平,把軟硬環境創造得更好,那麼,哪個地方就有可能更多地吸引資本、技術、人纔這些稀缺資源,就會獲得更多的就業、稅收和經濟增長;否則,不僅不能吸引外部資源,而且本地的資源也會外流。因此,政府振興地域經濟的勁不應用在乾預微觀經濟,而是全力創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多地吸引本地稀缺的資源。

  陳清泰個人簡歷

  中國石化獨立非執行董事。

  1964年2月清華大學動力系畢業,研究員,教授。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經驗。

  自1982年10月至1992年7月,任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總工程師、總經理及董事長,兼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自1992年7月至1993年4月,任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副主任;

  自1993年4月至1998年3月,任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

  自1998年3月起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0年7月兼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自2003年3月起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自2000年2月至2003年4月,任中國石化首屆董事會獨立非執行董事;

  在2003年4月當選為中國石化第二屆董事會獨立非執行董事。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