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齊齊哈爾8月15日將立起『抗戰牆』
2005-06-15 04:22:3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5日電 8月15日,齊齊哈爾將立起『抗戰牆』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中央電視臺於2003年開始拍攝大型紀錄片《抗戰》;在拍攝此片的同時,攝制組決定選定一座城市修建抗戰牆,將他們拍攝期間采集到的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的『功臣』手印鑲嵌在抗戰牆上。於是,《抗戰》攝制組兵分6組到全國25個省市及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采集600位抗戰幸存者手印。由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打響抗戰第一槍的英雄城市,故抗戰牆選址於此。

  6月7日,央視《抗戰》攝制組制片主任王濤再次來哈,他帶來了600位國內抗戰健在者的手印模並向建設單位進行移交。據悉,這600印模將於今年8月15日在齊齊哈爾落成的抗戰牆上展現。

  《抗戰》引出抗戰牆

  2005年,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那段歷史,中央電視臺以反思戰爭、還原歷史真相為主旨制作的30集大型紀錄片《抗戰》2003年2月開機。

  同年12月12日,中央電視臺向國內外公開征集抗戰幸存者手印啟事稱:該片將通過目前仍在世的抗戰親歷者的敘述,再現抗日戰爭各個時期的真實歷史,講述戰爭親歷者血與火的經歷,反思戰爭的罪惡。給現在和未來的人們提供一個接近歷史、認識歷史和反省戰爭、珍愛和平的通道。

  目前,大型紀錄片《抗戰》已全面投入拍攝。結合該片,中央電視臺隆重推出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紀念活動——抗戰牆手印征集工作。

  抗戰牆整體外觀設計為一段巍峨宏偉的長城,高6米,長100米。長城正面圖案由青銅鑄成的城磚構成,每一塊城磚長60厘米,寬40厘米,上面是從國內外征集來的600名參與抗戰的幸存者的手印和造型各異的手臂及本人簽名。在這些手印和手臂的周圍,100多位中國抗戰名將的青銅頭像鑄在抗戰牆上。城牆的前面是抗戰廣場,分布著三十餘組青銅鑄成的浮雕,這些浮雕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展示出從侵華日軍發動『9·18』事變至『8·15』日本投降期間,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浴血奮戰、與日寇英勇抗爭的故事。

  抗戰牆主體部分將建造兩套,一套擬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另一套及抗戰廣場擬建在有著抗戰歷史意義的齊齊哈爾市,安放及落成儀式擬定於2005年8月15日。

  手印采集是一搶救性工程

  據中央電視臺《抗戰》攝制組制片主任王濤介紹,籌拍之初,工作人員計劃采訪600多位曾經參加過抗戰的幸存者。其間,《抗戰》工作人員在拍攝一些抗戰老人的影像資料時忽生一念:建立抗戰牆,將抗戰精神永留後人。隨著對抗戰老戰士的采訪,抗戰牆的手印采集工作也就此起步。

  王濤說,手印征集活動在央視及新浪網上發布了啟事後,在全國及海外的抗戰幸存者及其家人踴躍報名。《抗戰》劇組組織了6個小組,奔赴全國各地開展采集工作。根據黨史專家的建議,並依據史實,劇組做出了選擇中國共產黨軍隊、國民黨軍隊、人民群眾以不同方式自發支持抗戰的代表以及海外人士等人群的手印,鑄在抗戰牆上。

  『修建抗戰牆,留下600位抗戰人士的手印,是一個搶救性工程。』王濤說,『他們勢必將離我們而去,而我們有責任把他們的活體手印留給後人,留給歷史。』

  據介紹,手印的采集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將石膏粉放入托盤,必須用冷水充分攪拌稀釋,再加入45攝氏度左右的溫水固化,而至完全固化需要2個小時,這期間手在石膏中是不能動的。手模制成後,再用青銅澆鑄成長60厘米、寬40厘米的磚,與實際長城磚大小相同。

  抗戰牆投資三千萬元

  據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外宣處戴雲峰副處長介紹,齊齊哈爾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發源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齊齊哈爾打響了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奠定了『江橋抗戰』的重要歷史地位。 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對修建抗戰牆非常重視,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領導、協調、組織以抗戰牆為主體的和平廣場建設工作。工程自4月11日奠基以來進展順利,按照工程設計,工程指揮部與北京居庸關長城管委會取得聯系,該管委會無償支援60塊長城磚鑲嵌於抗戰牆主體部分。目前,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組織為修建抗戰牆開展募捐活動,預計工程投資三千萬元左右,今年8月15日將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竣工剪彩和大型紀念活動。

  六百對手印背後的故事

  目前,手印征集工作已經結束,截止6月7日,600位抗戰幸存者的手印模已從全國各地運抵哈爾濱。這600對手印背後有600多個故事,有些事至今鮮為人知。

  陳雷與李敏永恆的牽手

  據央視《抗戰》攝制組制片主任王濤介紹,手印的采集,是從黑龍江省開始的。第一個接受采集的是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及其夫人——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2003年12月的一天,在陳雷家中,老兩口配合工作人員順利地將手印印在石膏中。當時陳雷身體狀況尚好,二老對央視這一舉動表示感謝,覺得此舉為後人留下的意義非同尋常。

  2004年3月,工作組在采集過程中發現,光是手印,一對巴掌,表現形式單調。

  本著『采集和藝術形式要多樣化』的原則,陳雷及夫人李敏,第二次被選中,采集握手的手印在表現形式上更有意義更富人情化,因為二老不僅是革命的戰士又是生活的伴侶。於是,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哈爾濱,但此時陳雷身體狀況非常差,身體極度虛弱。

  呆了好幾天,工作人員終於接到電話:可以采集。

  躺在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中,陳雷忍著疼痛,配合工作人員,順利地將與夫人握手的手印留了下來。李敏講,這一天,是久躺病榻的陳雷身體及心理處於最佳狀態的一天。

  王夫:這雙手打過地道戰

  電影《地道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曾影響了幾代人。王夫就是地道戰的『發明者』。

  2004年農歷正月初七,原石家莊市市委組織部部長王夫的家人給劇組打來電話:老人病情加重,能否挺到采集手印的那一刻是個未知數。『我們馬上到!』劇組人員聞訊後馬上奔赴石家莊。

  搶救室內,91歲高齡的王夫當時已失去知覺。經過搶救,在醫院及其家人的配合下,工作人員艱難地將老人的手印采集下來。此時,老人微微地睜開雙眼,一絲笑容一閃即過。幾日後,老人離世。令人遺憾的是,老人生前病重,沒能留下向世人講述地道戰歷史的影像資料。

  據了解,王夫當年在河北李縣指揮抗日對敵斗爭。面對『平原作戰,無險可守』的情況,王夫組織人民群眾挖地道,打日本鬼子,取得了一些成績。沒想到,『躲避主義』、『逃跑主義』的帽子卻扣在王夫的頭上。王夫不服,最後找到了時任軍區首長的程子華。程子華派人到李縣各地一調查,發現地道戰好,敵人傷亡多,我們傷亡少。之後程子華拍板:全區推廣。由李縣開始,推廣到鄰近地區,最後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冉莊地道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沈痛的打擊。

  白克禮:省下一口吃的給抗聯

  全國的抗日戰爭數東北抗日聯軍打得最艱苦,東北抗戰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在哈爾濱,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白克禮。征集啟事發出後,老人的子女致電《抗戰》劇組,由此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被掀開。

  當年,眼見抗聯士兵打鬼子,而戰士們的生活條件卻十分艱苦,白克禮兄弟倆就節衣縮食,偷偷地把交剩下的糧食運往山上,戰士們再自己去取。他們從沒和東北抗聯戰士見過面。

  時間一長,他們的舉動被偽軍發現。哥倆被抓後,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備受折磨。但哥倆沒有屈服。抗戰勝利後,二人將這段歷史埋在心裡,在家務農。

  去年,工作人員滿身塵土出現在老人面前,老人老淚縱橫:『當年太不容易了,我們總尋思著能省下一口吃的,給山上的抗聯戰士送去,他們太艱苦了。』這就是當時普通抗戰民眾的一個縮影。

  采集後不久,老人離開了人世。

  田仲樵:一槍打死叛徒丈夫

  抗聯老戰士田仲樵有著傳奇般的經歷。當年,她的丈夫叛變後和另外一個叛徒前來勸她投降,她將計就計,一把奪過丈夫的槍,當場把他們擊斃。

  做手印時,老人已經98歲,當時正在黑龍江省醫院重病監護室治療。當她的養子告訴她這件事後,她說:『趁我還明白把這事做了吧。』采集手印是在她身插5根管子、醫生隨時准備搶救的情況下進行的。『只見她突然睜開眼睛,竟一下子坐起來,張開那彎曲乾瘦的手一下子插進石膏中,2個小時一動沒動。』采集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原蘇聯老紅軍:中國人沒忘他們

  抗戰勝利,既是國共兩黨聯合抗戰的結果,也少不了不同膚色國際友人的支持。

  2004年8月,工作人員來到俄羅斯伊曼市。尋找當年參加東北抗聯的老戰士。

  一下火車,工作人員就受到了伊曼市市長的熱情接待,『非常感謝中國人仍記得當年那段歷史,沒忘這些老兵。』市長找到了9位當年強渡烏蘇裡江,參加解放東北的老兵。

  身穿當年的軍裝,胸前掛滿勛章的老兵,如同當年一樣威武。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