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6日電 高考剛結束,錄取工作成了考生和家長最為擔心的事,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家長的焦灼心態和對招生政策不了解的弱點,大肆進行詐騙活動。14日,記者從哈市道裡區檢察院了解到,這幾年此類案件正不斷上昇。不法分子騙術花樣多
哈市道裡區檢察院的檢察官騰璇告訴記者,在他和其他檢察官處理過的高考詐騙案中,被騙的考生家長和騙子一般都隔著幾層關系。騙子利用家長們望子成龍,為孩子不惜花費巨資的心理,以各種方式實施詐騙。其中,謊稱自己有門路,認識某招生辦領導、某高校校長,以可以給失利考生辦上大學,從中騙取人情費是騙子常用的手法。去年,哈市市民陳女士的兒子在去年的高考中失利,王女士四處求人,最後認識了馬某。馬某對王女士拍著胸脯說:『你算找對人了,不過得需要打點一下。』王女士拿出1萬元錢交給馬某。但眼看著其他學校快開學了,被王女士催急了的馬某纔回話說事情沒辦成,但好處費已送出去了,沒法要回來。經公安機關查實,馬某是一名無業人員,長期打著能幫考生進大學的幌子到處騙錢。
還有一些騙子打著招生處的名義,號稱掌握多家名牌高校的計劃外錄取名額,只要花錢就能上名牌。這些騙子在行騙時一般租住在賓館內,有些騙子為增強『可信度』,在接待考生家長時,還出示蓋有各名校公章的委托招生協議,並表示可以與考生簽訂協議,如果辦不成就全額退款,實際上這些協議和公章都是偽造的。
除此之外,為了達到目的,一些騙子竟然還煞費苦心地偽造錄取通知書。2004年馮某的女兒在高考時沒達到所報考學校的錄取分數線。經人介紹,馮某認識了李某。李某以疏通關系為由先後從馮某手中騙走2萬元錢。不久,李某給馮某的女兒送來一張該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並稱用的是該校的『特招名額』。馮某到相關部門查詢後纔如夢初醒:李某送來的『錄取通知書』竟是偽造的。家長焦慮心理導致被騙
據檢察院偵查監督科科長王虹分析介紹,這些騙術能夠頻頻得逞,除了騙子的狡詐騙術和隱蔽性等特點外,很大的原因是考生家長的急切、焦慮心理所致。部分考生家長慌不擇路,於是便讓一些騙子有機可乘。為此,王科長提醒考生家長,應通過正規途徑上學,以免讓騙子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