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0日電 據生活報報道,15日上午,哈市有關部門一舉取締了道外區5家非法行醫的黑診所。不久前,有關部門還『掃蕩』了道裡區新發鎮勝利村小三姓屯的『黑醫』一條街,不長的鄉村街道上密布著7家個體診所。這些診所均無營業執照,其『醫生』也均無執業證書。
事實上,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有關部門打擊、取締黑診所的消息,但經常是衛生監督部門前腳取締,黑診所後腳重新開張,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不能怪那些前去就醫的人不辨良莠,貪圖便宜,『大醫院我們進不起呀!小感冒在醫院就得花去一個月掙的錢,小診所十多元就行了。』可見,黑診所低廉的價格和方便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低收入群體的就醫需求。正如一些低價、偽劣食品屢屢在農村地區開闢市場是一個道理,有限的收入制約著一些人不可能有更多的選擇。
說到底,黑診所生命力之所以『旺盛』,根源在於目前醫療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國現行城鎮醫療保險和救助體系尚未覆蓋農民工這個群體。一些地方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雖然在政策上允許企業中的農民工參加醫保,但實際上大量農民工就業的私營企業基本上還未進入醫保。
黑診所集中之地,往往是一些城鄉結合地帶,這也暴露了一些地方正規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弊端。城鄉結合地帶的正規衛生機構則相對較少,導致部分群眾看病不方便,這往往成全了黑診所的生意。
黑診所危及百姓生命健康安全,必須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這無可爭議。但事實證明,僅僅取締黑診所不足以治本。只要外來務工者等低收入人群有就醫需求,只要正規醫療單位的『高門檻』不降低,黑診所生存的土壤就難以徹底鏟除。
以筆者之見,政府應該多開辦一些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低保醫院或對現有的社區醫療進行規范,讓其以解決基本醫療為主,收費低廉,與黑診所展開競爭,由此也就斷了黑診所的財路,這對於黑診所纔真正是釜底抽薪。